正文 第35章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待人處世要以情動人(2)(2 / 3)

是呀,錯在哪裏呢?我們甚至還沒有見到“別人不好處”,隻是無根據的懷疑,就擺出了一副“堅決鬥爭”的姿態,誰也不放過,這樣做,正是說明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和缺乏仁愛渾厚與人為善的寬大胸懷。

生活在日本明治時代下半葉的日本禪師白隱一向受到人們的稱頌,說他是位生活純潔的聖者。有一對夫婦是他的鄰居,開著一家食品店。這天,夫婦倆突然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大了起來。夫婦倆大為震怒,追問女兒男方是誰?女兒在一再苦逼之下,說出了“白隱”二字。

夫婦倆怒衝衝地找白隱算賬,但白隱隻有一句答話:“是這樣?”

孩子生下來,就被送給了白隱,白隱雖已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介意,隻是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細心地照料孩子。

一年之後,那位沒結婚的年輕媽媽終於吐露真情,孩子的親生父親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將她帶到白隱那裏,賠禮道歉,並要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在交回孩子時隻輕聲說了一句:“是這樣嗎?”

我們看到,有高度修養的禪師,他心地坦蕩,不在乎別人的誤解,為了孩子他可以忍受誹謗。他不點破年輕的孩子媽媽的秘密,對其“掩藏幾分”,是為了保護這姑娘免受不必要的傷害。在事情清楚以後,他也沒有對自己的善舉表示絲毫自得,“是這樣嗎?”自家好處輕輕地就掩過去了。這才是“涵蓄以養深……渾厚以養大”。我們在與同事相處、與街鄰相處、與同學相處、與親朋相處時,應該有白隱的這種寬厚之心。

這裏是一個生活小品,幽默而親切,讓我們在欣賞的同時,品味做人的美好:

在一家餐館裏,一位老太太買了一碗湯,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麵包。她取了麵包,重又返回餐桌,卻發現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個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湯。“他無權喝我的湯。”老太太尋思,“可是,他或許太窮了。算了。不過,不能讓他一個人把湯全喝了。”於是,老太太拿了湯匙,與黑人麵對麵坐下,不聲不響開始喝湯。

就這樣,一碗湯被兩個人共喝著,兩個人都默默無語。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來一盤麵條,放在老太太麵前,麵條裏插著兩把叉子。

兩個人繼續吃著。吃完了,各自起身,準備離去。

“再見!”老太太說。

“再見!”黑人說。他顯得很愉快,因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後,老太太才發現旁邊一張餐桌上,擺著——碗湯,一碗顯然被人忘了喝的湯……

5.用心感激別人

在待人處世過程中,用真誠的心去感激別人,就會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內心所想的東西,即使不用嘴說出來,不用筆寫出來,他也能憑“心領神會”被對方覺察體會出來,這是“心理暗示”或“心電感應”的作用,心理是個很微妙的東西。

如果你對對方有厭惡之情,盡管你沒有說出來,但是由於你這種心理的支配,你多少會露出一點“蛛絲馬跡”,被對方捕捉住,或被對方體察出來,不久,他也會對你產生壞印象的,這同照鏡子是同一個道理,你對它皺眉頭它也對你皺眉頭,你對他露出笑臉,它也還你一張同樣的笑臉。同樣,如果我們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激對方,對方也會同樣從內心感激你,用心回報你。

著名心理學家美國人威廉·詹姆斯,在著書期間生病住院。

那個時候,有位朋友送給他一束花和寫著感謝的卡片,詹姆斯博士在回函中寫道:

“從你給我的禮物中,使我想起我在書中忘了寫的事。”詹姆斯博士想要說的是,他在書中忘了寫上:

“人性最深處——渴望被人感謝。”

你向對方道謝,對方就會覺得被人所愛著被人所期待著,自己很必要地存在著且認為自己很重要。

試著看看就業調查報告,你就會發現對工作不滿的原因中,感激不足比其他的原因占更大的比率。

如果再看看婚姻檢查報告的話,同樣我們可以看到,不幸的婚姻最大的原因在於——無法表達感激的心情。

人們若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終究不能成為幸福的人,如果想和周圍的人相處融洽,就必須牢記這一點。

某天晚上,一位太太向他丈夫說:

“喂!親愛的,如果我死了,你一定會花很多錢買花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