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海爾達爾是正確的,那麼,是這些外來的白人建造了那座雲層裏的城市——這些東半球的人有足夠的勇氣乘著蘆葦紮成的船和木筏漂洋過海。

5.遙遠的骨骼

在19世紀歐洲的許多地方,都曾發現過一種生活於史前的禽龍(一種古代大蜥蜴)骨骼殘片,然而始終沒有發現一具完整的骨骼。隨後,令人震驚的是,從1877~1880年之間,從比利時一座煤礦下麵,發現了多具這種巨大的兩棲動物的骨骼。

在靠近法國邊境地區的這次發現,是關於這種1.2億年前在鄉間漫遊的、高4.8米的巨獸的一次最重大的發現。而且對它們的最後複原,表明科學家們原先有關禽龍的概念是錯誤的。

這批遺留下來的20多具骨骼(有許多具是完整的),大概是在當時一次洪水中被衝進深深的溝壑中的,由於泥漿隨之灌進而將其埋住。這樣,它們便在很好的條件下得以保存,直至後來被發現。

1822年,被認作禽龍的最初證據的是一些超過6米長的兩棲動物的骨骼。它們是英格蘭索塞克斯郡的瑪麗·安·曼特爾發現的。

禽龍的名稱是由曼特爾太太的丈夫,一位地質學家和醫生杜撰的,他發現它的牙齒很像那些大蜥蜴。自此之後,更多的殘骸被發現,尤其是在英格蘭南部和懷特島。這兩處從前是肥沃的三角洲地帶,據說曾有一些高大笨重的動物因困於泥淖而死在那裏。

隨後的若幹世紀,這些地區的潮汐活動破壞了這些骨骼,並將其中一些殘片衝到很遠的地方。這大約便是在英國沒有發現一具完整的骨骼的原因。

1854~1855年,根據曼特爾太太所發現的那些殘骸,倫敦南部的水晶宮裏建造了一個禽龍大模型。它迄今仍保存著。當時它被想象成是一種以四足爬行、鼻子的頂部長著一個尖角的動物。然而在比利時的發現則證明這種猜測是錯誤的。

今天,在布魯塞爾的皇家自然史博物館內,陳列著20多具禽龍的骨骼。這些沒有生命的骨骼有的站立著,有的臥伏著。它們被複原成了兩足動物。那尖尖的骨頭不是鼻子上的角,而是兩隻分離開的尖利的“拇指”關節,它們是用來自衛和撕扯食用植物的。

完好保存在化石中的動物,其曆史可推至8000萬或9000萬年前。然而,透過遠古的迷霧,人們發現哺乳動物的起源要早得多。巨大的恐龍的第一次出現,大約是在2億年前。可直到不久前,關於哺乳動物年代久遠的證據隻是一些牙齒、顎骨和顱骨的殘片,而沒有一具完整的骨骼。

就在1966年,一位來自開普敦南非在博物館的探險家伊昂妮·魯德娜有了重大發現。當時,她正在萊索托的奧蘭治河穀的一座山坡上幫一隊古生物學家發掘恐龍遺骸,突然注意到一座峭壁的正麵有一小團白色的“粘乎乎的東西”。隊裏的一個人漫不經心地將它拂到地上,可魯德娜夫人產生了好奇心。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了碎片,發現它們是些牙齒。

在隨後的幾個月裏,一具完整的鼠句鼠青似的動物骨骼被小心翼翼地從岩石中移了出來。於是,2億年前的哺乳動物的骨骼首次得以供科學研究之用。

1936年,一匹拖著滿載木料的老式雙輪車的馬突然倒斃後,卻出人意料地引出了世界古生物學上的一次最偉大發現。

當新西蘭農民約瑟夫·霍格登和兒子羅布動手掘一個掩埋馬的坑時,他們發現了一些形狀奇異的骨頭。在北坎特布裏的庇內米德山穀的這一發現,經證明是一些已絕種的無翼鳥——新西蘭獨有的恐鳥的骨骸。

當古生物學家在那片地裏發掘時,他們發現在12000多平方米的沼澤地中大約有800多隻恐鳥的骨骼。以前從未發現過如此眾多而幾乎是完整的鳥骨。

人們長久困惑於為何恐鳥骨骸集中在新西蘭的灰岩坑內。最後,自然博物學家們這樣推斷:這些大意的鳥在走過這片鬆軟危險的泥炭沼的表層時陷入淤泥之中,並在這條路上埋了幾千年。

目前已辨明的25個種類,包括從吐綬雞大小的灌木鳥到最大的恐鳥。其中的“恐鳥之王”高達4米,除了長頸鹿外,它的高度超過了其他任何陸地動物。

在進化的十字路口上,恐鳥的祖先開始是憑著健壯和奔跑速度而幸存下來的。正是在這一點上,在一次“進化的突變”中,它們失去了飛翔的力量。

在庇內米德山穀第一年的發掘中,雲集在那裏的古生物學家們搜集到了50具骨骼,其中包括17種恐鳥品種。除了許多較小的恐鳥外,還有一些巨鷹。

此外,還發現了一枚碎蛋的殘片。它是從一隻已腐爛的恐鳥殘骸中找到的,已經破碎為200片了。在經過幾個月的複原後,顯示出這枚蛋長2.11米,直徑為1.5米。

發現恐鳥骨骼的一些熔岩地帶,估計已有200萬~800萬年的曆史。但是,在波利尼西亞人於公元1000年左右到達新西蘭時,已知仍有兩種恐鳥生存著,因為它們的骨骼被從毛利人祖先的營地裏發掘出來了。

6.美索不達米亞的遙遠文明

約公元前4000年在希臘語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者,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區,已經產生了文明。大約公元前3000年,兩河之南的蘇美爾人已經建立了數以十計的城邦,這是迄今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曾被人遺忘,直至19世紀的考古發掘才為世人所重知。19世紀德國哥丁根大學希臘文教授格勞特芬德,花費許多年讀懂了波斯石刻上的40個楔形文字中的8個字,並運用這8個字讀出了石刻上3個國王的姓名。1835年英國人亨利·羅林生以同樣的方法,釋讀了那8個字,此後,又釋讀了貝希斯敦石崖上的碑文。1848年至1879年,歐洲人在原亞述首都尼尼微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發掘,挖掘出了2萬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各種文物5萬多件。這些重大發現為進一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奠定了基礎。

根據考古資料推斷,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字體係源於蘇美爾。約公元前4000年代後期,蘇美爾人創造了圖畫式文字。但是,這種文字有它的局限性,隻能表達某種具體事物,無法表示抽象的概念。公元前3000年代,這種文字發展成為楔形文字。因為蘇美爾人通常用平頭的蘆竿在未幹的軟泥版上印刻出字跡,所以它的筆道非常自然地都呈楔形。最初,蘇美爾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左上方下行。後來為書寫得更清晰和避免已寫出的文字受損,書寫的方式改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

楔形文字是由一個音節符號和音素符號組成的集合體,總計約350個。它的結構相當複雜,在阿卡德時代應用的領域日漸拓寬。巴比倫和亞述帝國興起後,楔形文字不僅是實體事物的記錄,也發展成為供宗教、曆史、文學、法律等方麵使用的文字。它對周圍地區的影響很大,埃蘭人、赫梯人、胡裏特人、米坦尼人先後采用楔形文字表達自己的語言。

兩河流域很早就有了文學作品,在蘇美爾時期,文學作品以詩作為多。作品的主題大多是禮讚神祗、英雄和君王,具有宗教和神話的性質。例如,蘇美爾人有一則關於洪水的神話傳說,後來被猶太人吸收編造了洪水和諾亞方舟的故事,再現在《聖經·舊約全書》的《創世紀》中,後經基督教的宣傳,諾亞方舟的故事廣為流傳。

在巴比倫時代,大部分文學作品采用阿卡德語,但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主題與情節和風格仍是蘇美爾時代的,無非已經過加工雕琢,增加了新的風采。

在這一時期也有一些反映階級矛盾、寓意深刻的佳作,如《主人與奴隸的對話》描寫了主人和奴隸就12個問題進行的簡短對話,揭示了在奴隸製度下奴隸無法生存的哲理。

自然科學在古代兩河流域已有發展,早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天文學就已產生了。蘇美爾人在觀察月亮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編製了太陰曆。他們把兩次新月出現的期間作為一個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又根據月的圓缺和季節變化,分一年為12個月,6個月為29天,6個月為30天,每年354天。它比太陽年(365日5時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時間,為此設置閏月加以調整。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已能將肉眼看到的星體繪成星圖,能夠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區別開來,還觀測出太陽在恒星背景上的視運動軌道——黃道。以後,巴比倫人又區分出黃道上的12個星座,繪出黃道12宮的圖形。新巴比倫時代,人們能夠預測日蝕、月蝕和行星的會衝現象。同時,人們又以7天為一周,分別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的名字作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名稱。置閏的方法也在進步,至公元前6世紀後期,巴比倫人已先後有了8年3閏和27年10閏的規定。然而,兩河流域的天文知識是與占星術緊密相連的,帶有許多迷信的成分。

在蘇美爾時代,人們對1至5的數字已有了專門的名稱,對“10”這個數也有了特別的符號。在巴比倫時代已兼用10進位和60進位,並把60進位法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如周天的度數為360,1小時為60分,1分為60秒等。古巴比倫人已經掌握四則運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則,還會解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他們得出的圓周率常數為3與今天使用的圓周率非常接近。總之,兩河流域在天文、曆法和數學方麵的成就不僅對當時各國產生了影響,而且也對希臘、羅馬發生了影響。以7天為一周,分圓周為360度等,直到現在仍在沿用。

在建築藝術方麵,約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蘇美爾地區就存在多級寺塔的建築。由於兩河流域石材匱乏,這種寺塔都用生磚(土坯)築成,下麵的幾級都沒有內室,實際上是一層層台基,隻有最上一層才有一個小神廟。這時已經存在磚砌的拱門和圓柱。蘇美爾·阿卡德國家形成以後,又有了王宮建築。蘇美爾人發明的拱門、拱頂和穹窿結構經常用於陵墓和房舍建築,這極大地影響了兩河流域地區的建築。

亞述帝國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王宮建築,王宮建築在高大的台基上,有許多宮室和附屬建築。王宮大門兩邊牆上有一些人麵獸身的浮雕,門口還有一對3米或4米高的人頭、獅身、鷲翼、牛腳的雕像。王宮牆壁上裝飾著許多浮雕,一般都表現國王出征、狩獵和宮廷生活的題材。亞述人喜歡塑造臨危不懼、冷靜果敢的獵手、陷入絕境而凶相畢露的獅子、身受重傷猶垂死掙紮的野獸。這些浮雕中的人物一般表現得比較呆板,而動物則刻畫得生動逼真。新巴比倫時期,城廓和王宮修築得更加壯麗。主要城門兩邊和王宮牆壁上都用彩色琉璃磚鑲出種種動物的圖案。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建築是王宮裏的“空中花園”,它實際上是一座土台,最高處達25米。由於兩河流域的建築係用磚、土為材料,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那樣堅固耐久,長久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