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社交中巧妙應對挑戰(2)(2 / 3)

這種應對方式是很高明的,它不是那麼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但是在平心靜氣,甚至是談笑風生之中,通過陳述事實,說明道理,巧妙地揭露了對方的無知,當情況點明時,對方已經無地自容了。有時候,這種方式比直接反駁效果更好。

幽默解窘法

當對方嘲笑的是自己的確存在的事實,如果矢口否認,反而欲蓋彌彰;如果惱羞成怒,也會錯上加錯。這時,不妨采取幽默方式給以應對,使自己從窘迫中體麵地走出來。比如,這天車間主任指著小李,嘲笑說:“你越來越不象話了,小小年紀就成了煙鬼,工作時間老到吸煙室裏吸煙。十次有九次我都能看到你。”小李有幾分尷尬,轉而戲謔地說道:“是,主任,可是您比我還多一次呢!”對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就這樣他化解了窘迫。

再如,有一天,約翰的父親因兒子不好好學習而用嘲笑地口氣批評道:“約翰,你知道嗎?華盛頓像你這樣年紀的時候,已經是班級最好的學生了。”約翰說道:“是的,爸爸,但是華盛頓像你這樣年紀的時候,已經當上美國總統了。”爸爸不當的嘲笑說法反而被兒子的幽默回答駁得啞口無言了。

需要指出的是,幽默解窘法雖然可以為自己解窘,但是有護短和狡辯之嫌,因此,隻能做為權宜之計,暫時給自己一個下台的台階一用,進而應從對方的嘲笑中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並下決心改正,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強忍自激法

假如對方的嘲笑並不涉及自己的人格,而且說的又是事實,隻不過語言尖刻了一點,使自己的麵子過不去。這時你不必進行反擊,不如將對方的羞辱化作動力,下決心改變事實,提高自己,最終為自己挽回麵子。當你揚眉吐氣之時,對方會感到臉紅自愧的。比如,有一位青年喜歡詩,學習寫詩,但沒有上路,不敢拿出來叫人看。有一天,一位大學生無意中看了他寫的一首詩,隨手在一旁批注:“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又用譏笑的口吻說:“這也叫詩?順口溜都不如!”把這個青年搞得很狼狽,反擊對方吧,自己底氣不足,本來寫得就不好,人家譏笑也不無道理。於是他采取了強忍的方式,咽下了這口氣,隻說了一句:“謝謝你的指點!”轉身走了,對方還有一點莫名其妙。此後他更加發奮,決心在這方麵有所成就,不能叫人瞧不起。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在報紙上連續發了幾首詩。當他拿著發表的詩,有意向這位大學生請教時,這位大學生吃驚地說:“沒想到,沒想到,了不起。”這已不是嘲笑而是佩服了。

麵對嘲笑,不要懷疑自己,而要更加堅信自我,並巧妙運用以上方法,一定會使你在社交中重新找到陽光。

麵對否定,依然自信

有時候,自己的某一方麵會得不到別人的肯定與認可,那麼對方就會用言辭對你加以否定,無疑你的自信心就會大受打擊,對交際熱情也會大打折扣,可能會避免與否定你的人打交道。

西晉左思貌醜口訥,但自小愛好文賦,常常誦讀漢代文學家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在頌讀中,他感到這兩篇賦雖然文字典雅、氣魄宏大,但藻飾過甚、誇張失實,所以他想寫一篇《三都賦》。誰知消息傳出以後,卻遭到別人的譏笑。當時聞名遐爾的文學家陸機在寫給其弟陸雲的信中說:這裏有個粗鄙的人,居然想作《三都賦》,等他寫好了,拿來蓋酒壇子吧!

陸機的譏俏,對雄心勃勃的左思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一擊,畢竟一個是初出茅廬的“小字輩”,一個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人士。生活中,同類的情形並不鮮見,那麼,當你遭遇別人的否定時,該怎麼辦呢?

重新審視自我

麵對著別人的否定,應引起重視,並以此為契機重新審視自我,更清醒、更正確地認識自我。有一個文學愛好者,一心想當一名作家,立誌創作出驚世之作。當他把自己的“大作”送到一位著名作家的案前,並說明自己的誌向時,作家覺得他缺乏寫作天賦,勸他放棄這個誌向,做點兒別的事。但青年執意要走這條路。其實,作家對青年的勸告是很正確的,青年應重新給自己定位。後來不幸被作家言中,這個青年雖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並沒有如願。假如當初他能聽進作家的話,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或許不會一生一事無成。

讓別人二次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