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社交中如何交友(1)(1 / 3)

贏得朋友的技巧

人生在世離不開友誼,多一個朋友,等於增加了一種信息源,多了一個保護層,多了一條生活之路,事業之路,快樂之路,所以贏得朋友無疑是社交活動的首要目的。

那麼,我們如何贏得朋友並使友誼不斷升華呢?

1.尊重別人的個性和理解別人的缺點

有人認為,隻有性格相近的人才能彼此理解,相交成友,其實不然。盡管個性的差異很容易造成人們在行為認識上的距離,給建立友誼帶來困難,但任何人都有某些共同的屬性,比如希望被人尊重和理解,希望別人重情誼、講義氣,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等等。因此,人與人之間都能找到楔合點。

與人相交,尊重別人的個性至關重要。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各自的價值觀念和審定善惡是非的標準,需要記住的是,我們自己的並非一定是最好的。有了這條,我們為人處世就易寬容大度,我們就能容納異己。美國人喜用一句格言:待人如望人待己,求生亦容人求生。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一味以自我為中心,強人所難,那麼肯定會失去別人相應的尊重和理解,也就無法與人建立友誼。

人的個性是五彩繽紛的,有人豪爽大度,心直口快;有人謹小慎微,沉默寡言;有人活潑開朗,樂天知命;有人鬱鬱寡歡,多愁善感。有人粗獷,有人細膩,有人穩重,有人輕飄。這一切就猶如人們的外貌體型有美有醜、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一樣正常普通。一般來說,我們不會以別人的高低胖瘦來判定其價值。那麼,我們同樣不能以別人的個性來作輕易的界定。因為個性和品格決非一回事。

個性的不同不會成為交往的嚴重障礙,這就要求相交的雙方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交往的誠意。一旦性格相異的人建立了友誼成為知交,常常還能起到互為補償的極好作用,粗獷的人往往比較大膽勇猛,細膩的人往往較為耐心周全,兩者的結合對彼此都十分有利。

對朋友的缺點,我們應當學會理解和忍讓。一個朋友對你說了粗話,過後他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你卻耿耿於懷,那麼友誼可能在此一點上撕裂。如果你理解這僅僅是他的性格所致,便會付之一笑,不再計較。應該明白一點,是人都有缺點,都不完美,因此不應該把缺點過分放大,缺點就是缺點,如此而已。

2.及時關心和雪中送炭的幫助

阿強在他的朋友圈子裏算不上最出色的一個,無論從家境、職業、才氣、體魄各方麵講,他都顯得平平常常,但所有的朋友都把他視為知己。他出國的時候,朋友到機場依依不舍地送他。當他同他們一一握別、漸漸走遠直至身影消逝後,朋友們都突然感到十分的悵惘,一陣沉默過後,有一個人首先歎了一句“阿明的走是我們一大損失”,其他幾個人也都發出相同的感歎和惋惜。阿明的朋友對他為何如此看重?

用他朋友的話說,阿強平時話不多,也不常參加朋友的聚會,甚至不常到朋友家串門,但他心中始終裝著朋友,每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他都會出現。俗語說,患難識知己。在困難和逆境中得到關心、幫助的人是最易感恩戴德的。同樣,能及時地為別人送去幫助的人也最易贏得朋友的信任和忠誠。

朋友之間,如能像《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那樣形影不離、情同手足當然不錯。然而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絕不可能空閑到日夜相隨相伴的地步,即使是經常的謀麵在一般友人間也是不易。

為了使友誼之樹長青不老,使友情與日俱增,就該像阿強那樣心裏永遠想著朋友,不是在自己需要朋友而是在朋友需要自己的時候出現在他們麵前,特別對那些個性較強,不輕易求助於人的朋友來說,別人主動給予的關心和切實有效的幫助能使他們滿心感激,刻骨銘心。

3.中肯的知心話和真誠的安慰

人與人的交往除了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互助外,更重要的是心與心的交流。朋友之別於熟人,知己之別於普通朋友,關鍵就在於心的交流程度,有些人相識了數十年,僅僅是“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碰在一起時,也會有一句旬客套的寒暄,有滔滔不絕的家常話,有天南地北的吹牛聊天,但從不能發展和增進彼此的關係。另一些人相識不久便一見如故,成為知心好友。套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是說人與人之間是話不在多,中肯貼切則靈。要交朋友,要發展友誼,彼此說說知心話是必不可少和絕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