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同某一個人的交談不再是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閑聊或者是一本正經、禮貌周到的侃侃而談,而是進入到推心置腹的感情交流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同交談者的關係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一層。在異性間,這能導向愛戀,在同性間卻能導向友誼。
說知心話的前提是彼此間的坦誠和敞開心扉,隻有如此才能形成心與心的交流。其次是彼此恰到好處的呼應,如果有人向你坦露了心事或秘密,你卻處之泰然、無動於衷,那麼別人會覺得誤入歧途,再也不敢深談下去,你也就失去了別人的信賴和友情。
當我們向別人述說心裏話時至少證明了我們對那個人的信任,同時表達了我們對他的評價。因此,聽的人便會覺得與講的人之間具有了非同一般的關係,會覺得自己負有了一種認真傾聽並為講述者進行分析思考、出謀劃策的責任。同時為獲得了別人的信任而歡欣鼓舞。如果這個人也有一些心裏話積壓著想找人述說,在這時往往會作為回報。於是兩人關係就有了飛躍,普通的人就可能成為朋友,一般的友人就能變為知己。
如果我們能夠根據以上幾點要求,將心比心,真誠地對待朋友,我們必定都能擁有美好、長久的友誼。
交友保持平常心
朋友之間在社交活動中應當盡量保持一種平等的心態,而不應像孟嚐君對其門下食客那樣以一種盛氣淩人的架勢淩駕於別人之上,否則的話,那就是一種壓抑的社交,會導致友誼的破裂。
舉個例子,在畢業後的同學聚會上,本應是老同學、老朋友暢敘舊情,但是有的人卻出手闊綽,同學會成了他顯示自己富有的展示會,可他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那種奢華在別人眼中已成了一種炫耀,甚至變成了施舍。同學聚會最忌諱的就是趾高氣揚。時過境遷,每個人境況不同,雖有富貴與貧賤之分,但同學的概念就是一種平等的概念。你或許如孟嚐君般富有,但同學並非是你的門下食客,所以,同學之間可以接受友情卻絕不會接受居高臨下的施舍。這種人錯就錯在用揮金如土的行動去答謝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同學,他們忽視了如今境況遠不如己的同學的心理承受能力。殊不知過度的慷慨其實就是炫耀,弄不好還會被生活拮據的同學誤解成侮辱,盡管這些人的本意並非如此,但角度不同其感覺也會不一樣的。
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這個“短”在同事之間尤為重要,因而這一點也是同事間交往的一大忌諱。因為同事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害衝突,如職務遷升、職稱評定、福利分配等等,麵對如此激烈的競爭與自我的生存,同事之間是互有戒心的,即使關係很好的同事也會暗中設防。既然如此,誰都不想授柄於別人,更何況人情難還呢,倘若日後有不情之請,欠情的一方勢必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比如有的人在與同事共餐時總是搶著買單,別人就會覺得他有所圖或有所求,自然而然不敢賒欠這份日後要償還的人情債,也隻好敬而遠之了。
在崇尚個性張揚與人格自主的現代交際中,每個人都想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不想為人情所累,更不想因此而喪失自我。在同學、同事及朋友之間,人格是平等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雖說朋友有通財之誼,那也是平行的雙向交流,所以要掌握好尺度注意分寸,否則,就會被認為淩駕於友情之上,落得個事與願違的效果。
古訓曰: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其中的哲理相當深奧,倘若我們大家都能咀嚼出其中真正的滋味,也就不會充當孟嚐君,更不會因自己的真誠與好意落得個“流水有意,落花無情”而困惑、委屈了。所以,我們在社交中應盡量以平等的心態對人,適度地慷慨大方,不能因為過度而引起別人的反感。
把陌生人變成朋友
初次相見,你不知道對方是否願意和你成為朋友,也不知道你們是否適合做朋友。那麼,完成下麵的測試後,你就會知道對方和你是否一見如故,是否會成為你的新朋友。
1.遇到新朋友時,你主動對他說:Hi,咳!很高興認識你!”他的反應是:
A.馬上自我介紹,並詢問你的名字。
B.隻微笑致意,並不應答。
C.以同樣的話打招呼後離開。
D.打量你一番後:“也許我們可以成為好朋友。”
判斷:他的基本性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