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社交中的語言技巧(8)(3 / 3)

說服別人首先要知人、知心(思想、心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陳毅元帥的一次談話堪稱為成功的範例。

1940年的一天,因統戰之需,陳毅親赴蘇北,造訪開明紳士韓國鈞。韓氏曾是國民黨軍政要員,一度位居江蘇省省長,其時雖已退居鄉裏,但在當地仍具影響和號召力。此人兼有文才,著有《張士城傳》一書,對張士城這位同鄉與曆史名人頗有研究。凡此種種,陳毅同誌了如指掌。因而一見麵提出話題時,就以張士城作為襯托:“紫老(韓國鈞,字紫石)愛國愛民,德高望重,萬人仰賴。如若為拯救我中華而奮起,其功德又非昔日張士城可比。”韓氏聞言,深受感動,大有知音之歎,當即疾書對聯一幅以贈陳毅。

陳毅的談話因人設辭,有的放矢,不僅適合於對方的背景知識、文化素養,而且適合於對方的思想狀況,心理特點。這說明,談話內容和談話形式要與信息接收者的個性特征相適應,這樣才能易於對方接受。韓國鈞作為文人雅士,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作為《張士誠傳》的作者,他對張士誠其人其事具有足夠的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他不僅能理解和接受,而且還能引起共鳴。然而說“張”是為了說“韓”,“如若為拯救我中華而奮起,其功德又非昔日張士誠可比。”這才是陳毅談話的主題,也是使韓氏“深受感動”的真正原因。對於愛國之心未泯,建功之誌猶存的韓國鈞來說,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激勵,激勵他像張士誠起兵抗元那樣奮起抗日,為拯救中華建功立業。正是這種信任和激勵,有力地撥動了他的心弦,使他感動不已。

陳毅同誌談話跳躍的思維活動的巧妙之處還在於:準確把握受話者的思想、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打開對方的心扉。首先是恰當的稱呼,即選擇一個準確的概念。由於考慮到對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雅士,又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長者,為了團結對方,激勵對方,因而選用“紫老”一語稱之,這使對方感到親切,感到受尊敬,又顯高雅,使對方樂於接受。其次是肯定對方的愛國愛民之心與品德、威望。這是對思維對象作了準確的判斷,所作的斷定很貼切地反映了對象的“屬性”。先肯定對方的優點,這是溝通感情,消除心理障礙,拉近思想距離,建立信任感的必要條件;因而使對方有“得遇知音”之慨。接著入題(題旨)激勵他抗日。

由此可見,在說話之前要詳加考慮,多方麵調查,仔細揣摩,這樣會使你的觀點在社交活動中更易於讓別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