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社交中的語言技巧(5)(3 / 3)

南齊時有個書法家叫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頗深。當時,南齊太祖蕭道成也擅長書法,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自己的書法遜於臣子。一天,蕭道成提出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寫畢,蕭道成傲然間王僧虔說:“你評一評,咱倆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既不願貶低自己,又不願意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後說:“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蕭道成聽了這番話,隻好一笑了之。

在應付刁難時,給人以似是而非,霧裏看花的印象。比如“方便、最近、大約、前後”等詞彙就可經常拿來使用。如果你無法確定具體時間,就可以說“大約在中秋節前後”“最近一個時期,我們單位的紀律狀況總的看來是好的,絕大多數同誌比較自覺,但也有極個別同誌表現較差。”

人們常有這樣的體會:有時人家問你什麼事,你不便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有時人家要你對某事表態,你讚成不是,不讚成也不是,陷入左右為難之境。此時,你不妨打個“擦邊球”,即利用模糊的語言做出較為含糊或寬泛的回答,既不失禮貌又給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間。大齡男青年劉軍腸胃有點不好,眾人皆知。有人想給他介紹對象,就向他打聽:“聽說你腸胃不好,是嗎?”這個問題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回答的,然而此人是想給他介紹對象,顯然是受人之托來刺探“情報”的,若直接回答,有可能介紹的對象一聽就吹,因此,他回答說:“有時會拉肚子。”“拉肚子”,誰沒有過?“有時”,又不是經常,這個回答就很巧妙。既沒隱瞞實情,又沒有把事情完全告訴對方。這就是打“擦邊球”的答話技巧。

要想在社交活動中靈活、自如、遊刃有餘,你不妨運用模糊應付這個技巧,它將會使你擺脫一些窘境。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日常說話,要根據各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做不同的處理,把握好分寸,留有餘地。讚揚不要過分,謙虛也應適當。一些人常常將剛剛演了一出好戲的青年演員稱為“崛起的新星”,剛發表了一首小詩的人便被稱為“著名詩人”,這種讚揚有些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有則故事,說的是一個人過分謙虛鬧的笑活。有人到他家誇他家花瓶漂亮,他說不過是一個粗瓶,人家讚美他的衣服好,他又說不過是件粗衣。當客人對月飲酒,道:“好一輪明月。”他還忙拱手說:“不敢,不敢,不過是我家一輪粗月。”這種謙虛便似乎迂腐,以致令人覺得不真誠。此外,說話留有餘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製性詞語。開口“當然”,閉口“絕對”,會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實際上是虛張聲勢,往往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科學史上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去工作,愛迪生約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示自己的雄心壯誌,說:“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他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便問他:“那麼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問他了。

有些時候,即使詞用對了,但如果修飾程度不同,說起話來的分寸也會不一樣。如“好”一詞,可以修飾“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這些比較級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沒聽天氣預報,或者即使聽了,因為明天還沒到,你就不可以說:“明天一定會下雨。”一個人文章寫的一般,客氣地說也隻能是“還好”,決不能說“非常好”。

有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裏它用了“沒有最好”,又用了“更”,突出該產品精益求精的品質,展現了該企業不斷進取,勇於開拓的良好形象,不失為一條“絕妙”的廣告詞,比所謂的“極品、世界一流”來得真實、有力度。

好的修飾詞使意義表達完整,恰到好處。過於誇張或過於縮小的修飾詞,則會與客觀實際相衝突,陷入兩難境地。比如屠格涅夫的小說《羅亭》中,皮卡索夫與羅亭有一段對話:

羅:妙極了!那麼照您這樣說,就沒有什麼信念之類的東西了?

皮:沒有,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