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恰當的典故,會令你的話更有說服力。運用典故能夠深化觀念,益人心智,妙趣橫生,增強說服力與感染力。有一個故事是這樣,一天,一個二十歲出頭、蓄著胡須的小夥子走到江陰縣法律顧問處。金律師問:“你需要什麼幫助嗎?”小夥子略帶火氣問:“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是某廠青年工人,他報考電視大學的準考證被車間領導扣留了,要他把胡須剃掉再給他。小夥子堅持不剃,雙方僵持著。“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又問。“不違法”律師回答得很明確。小夥子立即說:“那我可以控告他們!”“不違法,但是你違反人情,違反國情!我國六、七十歲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須,四、五十歲的人還經常刮胡須,你年紀輕輕卻留胡須,既不衛生又不美觀,這就違反人情。”小夥子又問:“那我怎麼違反國情了呢?”金律師解釋說:“你是江陰人,應該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實。明末清初,清統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須留辮,否則格殺勿論。江陰人民發出‘寧願留發不留頭,不願留頭不留發’的口號,於是一場壯烈的抗清鬥爭開始了,全城血流成河。曆史上有八十日戴發效忠、六萬民眾同心殺賊的記載,你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嗎?在日寇占領上海期間他蓄著胡須不登台,以此反抗日本侵略者。請問,你是為了什麼而留胡須呢?”小夥子聽了什麼話都說不出,回去便把胡子剃掉了。
有個丈夫想娶小妾,便對妻子說:“史書上記載,齊人有一妻一妾,可見我今天納妾是有據有理之舉。”妻子聽後平靜地說:“我也想納一夫。”丈夫聽後吃驚地說:“曆史上有這樣的先例嗎?”妻子答道:“史書上不是記載著‘河南程氏兩夫’嗎?你既然有納妾的根據,我便有納夫的理由。”
可見,在說話時適時地運用這些小技巧,無疑可以使你的話在社交中更有份量。
迂迴前進
在社交中有時你會對一些事情不滿意,這時,如果直接把它表達出來,並不能顯示你有什麼過人之處,而如果采取委婉的方法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愛占小便宜的人,常在別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頓等下頓,住了兩天又兩天。一次,他在一個朋友家吃了三天後,問主人:“今天弄什麼好吃的呀?”主人想了想說:“今天弄麻雀肉吃吧!”“哪來的那麼多麻雀肉呢?”主人說:“先撒些稻穀在曬場上,趁麻雀來吃時,就用牛拉上石滾一碾,不就得了嗎?”這個愛占便宜的人連連搖手說:“這個辦法不行,還不等石滾碾過去,麻雀早就飛跑了。”主人於是一語雙關地說:“麻雀是占便宜占慣了,隻要有好吃的,怎麼碾(攆)也碾(攆)不走。這位愛占小便宜的人聽了這話,找了個借口離開了。
又如:一輛車上人很多,這時上來一位抱小孩的婦女,於是售票員對乘客說:“哪位同誌給這位抱小孩的女同誌讓個座?”但沒想到她連喊兩次,無人響應。售票員站起來,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靠窗口處的幾位青年乘客,提高嗓音:“抱小孩的女同誌,請您往裏走,靠窗口坐的幾位小夥子都想給您讓座,可您得先過去。”話音剛落,“呼啦”一聲,幾位小夥子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讓座。這位女同誌坐下之後,隻顧喘氣定神,忘記對讓座的小夥子道謝,小青年麵有冷色。售票員看在眼裏,心裏明白,她忙中偷閑,逗著小孩說:“小朋友,叔叔給你讓個座,你還不謝謝叔叔。”一語提醒了那位婦女,連忙拉著孩子說:“快,謝謝叔叔。”那位小青年昕到道謝連忙說:“不客氣。”
如此說話實在是一種藝術,它既緩和了氣氛,同時還把該表達的表達了出來,在社交活動中,如果能運用好拐彎說話的藝術,那麼許多為難的事就會變得輕鬆了。
該糊塗時就糊塗
模糊有時讓人覺得不確定,但社交活動中對一些不好回答,甚至不能回答的事不妨采取模糊回答的方法,外交場合尤其需要這種藝術。把這種模糊應對的藝術運用自如,就能體現出社交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