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了解真實情況,不要捕風捉影。隻有了解了事實,你才能清楚地判斷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提出忠告的角度怎麼選擇,忠告以後會有怎樣的效果。如果你是公司的一位職員,你對公司的計劃背景缺乏了解就對其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不可能獲得上司的信賴,相反,他會認為你思考問題不夠周到。不了解朋友的意圖就對他的行為妄加非議,他會認為你對他沒有盡一個朋友的責任。
憑借聽到的信息忠告別人,容易引起誤解。這時補救的辦法是與他溝通,聽聽他怎麼說,等了解清楚事實之後再想辦法消除誤解。
掌握了事實真相和對方的心理,就該拿出勇氣來忠告,指出他應該改善的錯處。當然要注意你的措辭,得罪了人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現在的年輕人自以為是”“別理他,反正我們沒有損失”,“這樣太可笑了……”作為一名領導,諸如此類的措辭永遠都是失敗的,上司有指導屬下的義務,對下屬應有深切的愛護之情。以懇切的忠告作為幫助他們進步的動力,能夠很快地獲得愉快的人際關係,如果害怕得罪人,一味地保持緘默,做個老好人,最終無法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對人提出忠告的時候,應該抱著體諒的心情。他誠然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對,但是他可能有難言的苦忠。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時候,還要體諒他的難處,不要一味地強求或大加責難。必要的時候要深入他的內心,幫助他徹底地解決“心病”。
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忠告。因為提出忠告的時候必然涉及他的短處,觸動他的傷疤,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被當眾揭短時,情麵上很容易下不了台,從而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會認為你是在故意讓他當眾出洋相。
在當事人感情衝動的時候不適合提出忠告,因為在他衝動的時候,理智起不到半點作用,他也判斷不清你的用意。這時提出忠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火上澆油。
提出忠告的時候,要注意簡潔中肯,按照“一時一事”的原則。若是再加上回溯起對方過去的缺失,再予以責備,當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掌握重點,不要隨便提及其它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方法。
在提出忠告的時候要給對方留有餘地,不要把他指責得一無是處,否則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既然我已經這樣了,那就幹脆一錯到底”。最後反而不如不提忠告。必要的時候可以多列舉對方的一些優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你平時工作努力,表現積極,惟一的缺點就是有思想問題的時候稍微草率了一點,如果你思考問題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用這種口氣跟他說話,他會備受鼓舞,很容易地接受你的忠告。
忠言逆耳,你的一句話可能贏得他的尊敬,也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因而在提出忠告時,要注意策略,慎之又慎。把忠言逆耳變成忠言順耳。
解釋要清楚
解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一種言語活動。它在社交中不是初始行為,甚至不是反應行為,它是第三步行為,是反應的反應。比如,甲方說出一句話,或做了一件什麼事:接著,乙方對甲方的言語、行為產生疑問或責怪;這時,甲方就可能做出“解釋”。正因為是一種對對方反應的反應,所以,他在言語內容表達上會出現一定的分離趨勢,具有自己的特點。
“解釋”的言語內容是對自己的先前言行的闡發或匡正,但在行動上卻是對對方言行的反應。這樣,總體來說,“解釋”具有以下功能:
澄清功能
當對方對你過去的某一行為、言語產生誤解對。人們常常會說明真相、消除誤會。這時言語主要不是就行為、言語本身而立論,而是就行為、言語後麵的動機目的作解釋。
解答功能
解答功能有幾種情況:一是對方對你提到的某個概念、觀點疑惑不解時,需要解釋;二是對方對你言語行為的真實含義或動機目的不甚明了時,也需要解釋。這些解釋都常和“陳述”、“證明”等言語活動揉和在一起。
道歉功能
道歉功能在自己對對方犯有某種過失時,常常會進行解釋。行為大多是撇開自己先前某種言語的結果不談,而對這種言行的動機進行解釋。說明動機是好的,或是無意傷害對方的,隻不過是結果不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亮底功能
在言語應酬中,人們常常會先說出一句悖於情理或令人迷惑的話,對方提出疑問後,再進行解釋,使整個對話富於趣味與波瀾,達到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