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社交中的語言技巧(3)(2 / 3)

批評切忌籠統。有的人因擔心被人視為刻薄尖酸,用一些很委婉的語言來表達批評,如將“喜歡鬥毆”說成“為贏得論點及吸引注意麵訴諸體力手段”;將“說謊”說成“難於區分幻想與實際”;將“作弊”說成“有待進一步學習公平競爭的規則”。這樣說,雖讓人聽得不那麼刺目,但失去了批評的語氣,顯得像是在調侃。

如果你希望批評後能引起積極的反應,就必須要表達出自己的話絕不是隨便說說,而是肺腑之言,並期待自己的批評影響對方使之行動有所改進。這必須表現你是真心關注這個問題的,而且樂意幫助對方解決它。

就事論事,切忌“株連”

有些人一批評別人就喜歡算舊賬“對了,你以前傲過××事,還做過××事。”“順便說一說上次你……”這樣算總賬的方式,在母親罵孩子時,也是很常見的。但這種責備的方式,町說毫無效果。就挨罵而言,算老賬,必然會覺得對方是沒有足夠豹道理,才扯出曆史。不僅不會反省,甚至想反駁說:“既然如此,當時為何不說?”或想道:“原來他早就對我有成見。”

批評他人時,不應把“局部”的過失上升到“全部”,甚至上綱上線,比如“你這個人真卑鄙!”“你幹什麼都粗心大意!”“你總是不長進!”這一類的批評令人反感,對方會認為你是在找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小題大做,借機打擊報複。

更不可“株連”到人格汙辱上,一旦被批評者遭受人身攻擊,自然而然他將采取敵意的防禦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批評已經顯然變質,甚至演化為雙方的對抗。

點化提醒,迂回批評

不直接批評對方,而用打比方、舉例子的辦法提醒對方,促使對方解除疑慮或恐懼,提高認識改正缺點。例如你想讓孩子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則不妨跟他說:“房間要是整整齊齊,你就可以在這兒招待朋友。找衣服、錄音帶、書本的話,也會很快找到。”

有時,無聲的行為更甚於有聲的批評。有一個大老板開辦了許多大商店。他每天都到其中一家商店看看。一天他發現一個顧客在櫃台前等著買東西。誰都沒注意到他。售貨員站在櫃台的另一邊正在聊天。這時,這個大老板沒說一句話,迅速站到櫃台後麵,給顧客拿了要買的東西。他的行動是對售貨員以嚴厲的批評。

在批評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一般的批評,隻把重點放在對方的“錯誤”上,並不指明對方應如何去糾正,因此收不到積極的效果。積極的批評,應在批評時,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利對方改正。被批評者也會更加認識到你批評得很有道理,心悅誠服。

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批評是否有效果,必須使聽者相信,按照批評的要求改進後,對他是有好處的,誘導他相信你的批評是幫助他,關心他,愛護他,而不要以威脅、命令、恐嚇、責罵的方式表達。

不能誘之以“好處”的批評,會使被批評者覺得自己改正行為是為了批評者。成功的批評應是能使被批評者覺得是為了自己而采納的。這樣,便可消除自我防衛心理。

設身處地,把握分寸

設身處地有兩種方法:一是讓被批評者站在批評者的角度,讓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這樣的錯,你批評不批評?”讓他換個位置來認識自己的過錯。一是讓批評者站在被批評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對自己的過失是否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甚至會主動檢討而不希望被人嚴厲嗬斥?

雙方均為對方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作出批評與接受批評方麵就容易協調起來了。批評者也就能視對方過錯認識程度的深淺而把握批評程度的分寸。

忠言何必逆耳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微笑以待、和善相處是很重要的,但這隻是一種前提。要想與某人的關係更進一層,除了一般的關懷和讚美外,還要善於對他的缺點提出善意的批評。對他的不足提出忠告,這樣往往能贏得對方的信任,甚至將自己視為他的知己。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告的話聽起來一般都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會引起反感或者抵抗,取得相反的效果。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丞相比幹多次進諫,紂王非但不聽,還下令將比於剖心處死。在商業行業中,對上司提出忠告很有可能遭致他的嫉妒,結果自己被炒,走人了事:對於下屬的忠告也往往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那麼,怎麼進行忠告呢?

忠告首先應該是對他誠心誠意的關懷。當你對某人提出批評時,如果對方發現你並不是為了關心他才批評他。而是出於你個人的某種意圖,他馬上會站到與你敵對的立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