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個下雨天的下午,有位老婦人走進匹茲堡的一家百貨公司,漫無目的地在公司內閑逛,很顯然是一副不打算買東西的態度。大多數的售貨員隻對她瞧上一眼,然後就自顧自地忙著整理貨架上的商品,以避免這位老太太去麻煩他們。
其中一位年輕的男店員看到了這位老太太,立刻主動地向她打招呼,很有禮貌地問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務的地方。這位老太太對他說,她隻是進來躲雨罷了,並不打算買任何東西。這位年輕人安慰她說,即使如此,她仍然很受歡迎。他並且主動和她聊天,以顯示他確實歡迎她。當她離去時,這名年輕人還陪她到街上,替她把傘撐開,這位老太太向這名年輕人要了一張名片,然後徑自走開了。
後來,這位年輕人完全忘了這件事情。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辦公室去,老板向他出示一封信,是位老太太寫來的。這位老太太要求這家百貨公司派一名銷售員前往蘇格蘭,代表該公司接下裝潢一所豪華住宅的工作。
這位老太太就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她也就是這位年輕店員在幾個月前很有禮貌地護送到街上的那位老太太。
在這封信中,卡內基夫人特別指定這名年輕人代表公司去接受這項工作。這項工作的交易金額數目巨大。這名年輕人如果不是好心地招待這位不想買東西的老太太,那麼,他將永遠不會獲得這個極佳的晉升機會了。
付出、給予,這是我們立身成人之本。我們懂得付出,就永遠有可以付出的資本;我們貪圖索取,就永遠有必須索取的企求。付出越多,收獲越大;索取越多,收獲越小。
拿出你的勇氣
我們容易發現這樣的事實: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曾經受到別人許多幫助。因此,我們以幫助別人作為對幫助我們的人的回報,這是公平的做人規則。所以做人一定要拋開自私,不能心中隻有一個自己,應該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19世紀,在英國的哈羅學校,常常會出現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高個子男生,攔住一個新生,他粗暴地命令那個新生替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領子,劈頭蓋臉地打起來,嘴裏還罵道:“你小子,為了讓你聰明點,我得好好開導你!”新生雖痛得齜牙咧嘴,卻不肯乞憐告饒。
旁觀的學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隻有一個外表文弱的男生,看著這一幕,眼裏漸漸湧出了淚水,終於忍不住嚷起來:“你到底還要打他幾下才肯罷休!”
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的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狠狠地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問這個幹嗎?”
那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盯著他,毫不畏懼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頭吧。”
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從這以後,學校裏反抗惡行暴力的聲音開始響亮,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愛與善的可貴,後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挺身而出、願為陌生弱者分擔痛苦的,則是揚名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人生途中,我們也需要像拜倫一樣,在別人隻是畏懼地逃避,或幸災樂禍地觀看時,能夠拿出罕有的勇氣,為了善、為了愛,也為啟迪租震撼那些冷漠的心靈,幫助別人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