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8)(1 / 2)

孫秀才特別高興,一再拜謝。於是,範仲淹安排他研習《春秋》。孫秀才果然十分刻苦,日夜抓緊學習,而且行為謹慎,嚴於約束自己,範仲淹很喜歡這個人。過了一年,範仲淹的職務調了,孫秀才也結束學業回去了。

10年以後,人們都說在泰山之下有位教授《春秋》的學者孫明複先生,學問和修養都很好,受到人們的讚譽。朝廷把這位先生請到太學來,原來就是當年貧窮的孫秀才。範仲淹頗有感觸地說:“貧窮,對於人來說,真是個大的困難。如果衣食沒保證,到處奔波,求幫助,一直到老,即使是孫明複那樣的人才,也就被埋沒了。”

對於一個身陷絕境的窮人來說,一塊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受一下極度的饑餓,或許還能幹一番事業,開創自己富有的天下。

對於一個迷途難返的浪子來說,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重建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勒馬之後,闖出自己美好的天地。

沒有比幫助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你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了。不要小看對失意者隨口說一句溫馨的話語,對將倒者從旁輕輕伸出扶助的雙手,對無望者賦予一個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支持、寬慰。

以下是慷慨助人的經驗之談:

(1)發現一個人的優點,並且盡可能地去愛他、幫助他,這是一種絕大的快樂;

(2)多注意別人的好處,用同情和仁愛去影響別人,不久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了溫暖、和平與快樂;

(3)對周圍的人和事,最好用善意與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不多疑,不用心計,保持快樂泰然的心境;

(4)人生苦短,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畢竟不多,普通人能夠在這一生中做了一些救人助人的好事,那也就不虛此一生了。

盡最大可能幫助別人

我們要隨時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去滿足他的需要。希望為人所關心注意,乃是人類最大的需要。因為我們自嬰兒時期起就發現了一個事實:我們的需要(如吃奶、除去潮濕的尿布等)都是在有人注意的情況下獲得滿足的。因為“有人注意”就形成了“將獲得滿足”的符號,於是小孩子隻要看見母親或是聽到母親的聲音便停止啼哭,因為他已獲得了安全感。空虛印象一直保留下來,使每個人都切望別人的關心。當我們知道四周的人對自己十分關心時,就感到安全了。

我們自己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應當想到別人也有同樣的需要。你愈加關心別人,你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將因此增加,自然地他也會轉而關心你。

在法國有個孤獨的老人,無兒無女,身體也不好,他決定搬到養老院,老人準備賣了他漂亮的住宅。

這所住宅很有名,所以大家都來買。住宅的底價是8萬法郎,但人們很快就將它炒到10萬法郎,而且價錢還在不斷上漲。老人很憂鬱。是的,要不是身體不行了,他是不會賣掉這棟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的。

有個小夥子來到老人麵前,彎下腰低聲說:“先生,我也想買這棟住宅,可我隻有1萬法郎。”“但是,但是它的底價就是8萬法郎,”老人淡淡地說:“而且現在它已經升到10萬法郎。”小夥子並不灰心,他誠懇地說:“如果您把房子賣給我,我保證會讓您生活在這裏,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相信我,我會用心來照顧您!”

老人站起來,叫人們安靜下來。“朋友們,這房子是他的了。”小夥子出入意料地贏得了勝利。

這個小夥子為什麼憑1萬法郎就勝出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表示,他將用心照顧一個孤獨的老人。我們知道,孤獨的老人需要的就是別人的照顧和關心。雖然有人願意出10萬法郎購買他的房子,但老人最終在金錢和愛心之間選擇了後者。因此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那些真心關心別人的人。總能得到別人的回報。

隻要有慷慨助人之心,就可以掃除障礙,戰勝一切。

你需要建構一套完整的價值係統和清醒的思維判斷。它將幫助你認清自己的立場,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不斷理清來自各方麵的訊息。無論是順逆、成敗和得失,你都能透過這套係統,通達權變,轉敗為勝。

付出終會有回報

生命像回聲,你送出什麼它就送回什麼,你播種什麼就收獲什麼,你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你想要別人是你的朋友,首先你得是別人的朋友。心要靠心來交換,感情隻有用感情來交換。

把別人的憂慮當成自己的憂慮的人,別人也會憂慮著他的憂慮;把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的人,別人也會快樂著他的快樂。用利益幫助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利益幫助他;用道德對待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道德回報他。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情。

愛護別人的人,別人會愛護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會尊敬他。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相反,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毀謗別人就是毀謗自己,苛刻別人就是苛刻自己。做大事、立大功、建大業的人,必然是有大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