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8)(2 / 2)

得到大多數人幫助的人,成功就大;得到少數人幫助的人,成功就小;得不到別人幫助的人,隻有失敗,沒有成功。希望獲得別人幫助的人,首先要幫助別人。

一年冬天,年輕的哈默隨同伴來到美國南加州一個名叫沃爾遜的小鎮,在那裏,他認識了善良的鎮長傑克遜。正是這位鎮長,對哈默後來的成功影響巨大。

那天,天下著小雨,鎮長門前花圃旁邊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於是行人就從花圃裏穿過,弄得花圃一一片狼藉。哈默不禁替鎮長痛惜,於是不顧寒雨淋身,獨自站在雨中看護花圃,讓行人從泥淖中穿行。

這時出去半天的鎮長滿麵微笑地從外麵挑回一擔煤渣,從容地把它鋪在泥淖裏。結果,再也沒有人從花圃裏穿過了。鎮長意味深長地對哈默說:“你看,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我們這樣做有什麼不好?”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花圃,每個人的人生之旅就好比花圃旁邊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不僅有風和日麗,也有風霜雪雨。那些在雨中前行的人們如果能有一條可以順利通過的路,誰還願意去踐踏美麗的花圃,傷害善良的心靈呢?

後來,哈默在艱苦的奮鬥下成為了美國石油大王。一天深夜,他在一家大酒店門口被黑人記者傑西克攔住,傑西克問了他一個最敏感的話題:“為什麼前一陣子閣下對東歐國家的石油輸出量減少了,而你最大的對手的石油輸出量都略有增加。這似乎與閣下現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聽了記者這個尖銳的問題,沒有立即反駁他,而是平靜地回答道:“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而那些想在競爭中出人頭地的人如果知道,關照別人需要的隻是一點點的理解與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他一定會後悔不迭。給人方便,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

有一篇叫《慷慨的農夫》的短文,說美國南部有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一位經常獲得頭獎的農夫,獲獎之後,毫不吝惜地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街坊鄰居。有人不解,問他為何如此慷慨,不怕別人的南瓜品種超過他嗎?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方便大家,其實也就是方便我自己!”原來,鄰居們種上了良種南瓜,就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遞花粉過程中,將鄰近較差的品種南瓜的花粉傳給農夫的南瓜。這樣,農夫就能專心致力於品種的改良。否則,他就要在防範外來花粉方麵大費周折而疲於奔命。

這也是一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例子。

福樂是每個人都想享有的,如果你處處隻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眾叛親離;若過於孤立,則成功的緣分就漸漸疏離;不該得的財富你處心積慮想擁有它。到頭來你會失去更多的回報和機會。

在公司裏,如果領導能真正關心部屬,關心工作夥伴,甚’至關心客戶,同時關心到他們的家人,讓他們感覺到,在這裏是非常重視家庭生活的一個組織,在這裏工作是希望每個人更好,甚至是他的家人都能夠過得更好。用這樣的理念來關心這個社會,關心周圍的每一群人,這樣做的結果,會比僅僅追求財富上的成功,或是個人的成就感,要來得更有意義。

從幫助別人中獲得機會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收支。你付出了多少,才會收獲多少,付出時不一定痛苦,收獲時卻一定快樂。

這則寓言故事蘊含了深刻的做人哲理:

趙秀才與錢商人死後一起來到地獄,閻王看過功德簿後對他們說:“你們二人前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我特準許你們來生投胎為人。但現在隻有兩種做人的方式讓你們選擇,一種是做付出的人,一種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需要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一個人需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閻王說完,便讓趙秀才和錢商人慎重考慮後再做選擇。

趙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現在準許來生過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吃、穿都是現成的,我隻用坐享其成就行了,什麼都不用幹,那樣真是太舒服了。想到這裏,他第一個說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錢商人看到趙秀才選擇了來生過索取、接受的人生,自己隻有付出、給予這條人生之路可供選擇,沒有別的選擇;他還想到自己前生經商賺了一點錢,來生就把它們都施舍出去吧。於是,他心甘情願地選擇了過付出、給予的生活,做一個付出的人。

閻王看他們選擇完了,當下判定二人來生的命運:“趙秀才甘願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飯食,接受別人的施舍。錢商人甘願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下輩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幫助別人。”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選擇人生時,其實也在選擇態度。態度決定一切。誰懂得付出與給予,他人生的結局總不會太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