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是劉備帳下一員大將,他在閬中鎮守時,得知結義兄弟關羽敗走麥城而被害的消息後,日夜痛哭。許多將領紛紛以酒勸解,張飛甚愛飲酒,醉酒後,怒火燒得更旺,對手下的士兵,稍有過失他就拳打腳踢,士兵受傷者輕則殘廢,重則死亡。劉備知道後,勸他寬厚一些,否則早晚會惹禍上身。張飛充耳不聞。一日,張飛令軍中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全體軍士四日後掛孝攻吳。第二天,末將範疆、張達二人進帳桌報:三軍掛孝,數量太多,一時難以備齊,須寬限幾日。張飛大怒道:“我急著報仇雪恨,恨不得明天就進軍東吳,你們竟敢違令,罪不可赦。”當下命令武士鞭打二人50軍棍。打完之後,張飛手指二人說:“白旗白甲明天全部交上,不然,將你們斬首示眾。”回營後,範疆說:“今日受了刑罰,如何籌辦自旗白甲?張飛性暴如火,明天若交不出貨,你我都會被殺。”張達沉思片刻,說:“與其他殺我,不如我殺他。”範疆說:“隻有這樣了。”當天晚上,張飛又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帳中呼呼大睡。初更時分,範疆、張達二人各懷利刃潛入帳中,將張飛殺死後,逃到東吳去了。張飛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死於何人之手。
張飛在廣大讀者心中,是一個正麵形象,稱不上惡人。可是,世事就是這樣,一個人品格優美、德行高尚,將到處受歡迎。而一個隻想到自己的感受,一點不關顧別人的人,必然到處遭到唾棄。從這一點上來說,張飛的性格也有瑕疵。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諧,如果譴責別人的小過失,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將使我們的心受到挾製,心眼狹小,更造成自己與別人相處時的潛藏危機,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相反,一個講忠恕待人之人,心胸開闊、寬恕仁愛,他自身的修養不但臻於完美,與他人之間也是一團和樂。沒有敵人,災害必然也不會降到他的身上了。
怨怨相報何時了
當你受到無辜傷害或被他人欺侮時,你是以牙還牙呢,還是寬恕忍讓呢?我們從泰戈爾的《畫家報仇》一文中會找到答案。
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畫家的父親逼死了。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從此以後,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後,他父親出麵了,表示願意付出一筆高價。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還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該我報仇的時候到了。”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惟一方式。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有很大不同。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酷似。
畫家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的報複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對別人若心存報複,自己所付出的代價會比對方更大。
以下是一個人報仇需要付出的代價:
精神代價——每天計劃報仇要花費很多精神,想到切齒處,情緒精神劇烈波動,會影響身體健康。
金錢代價——有人為報仇而放棄一輩子的事業,大有“玉石俱焚”的精神。
時間代價——有些仇不是說報就能報的,三五年,八年十年甚至幾十年也報不成,縱使報成了,自己也老了。
由於報仇花費頗大,而且不一定成功,且不管結果如何,隻要日夜想著報仇一事,便不隻“心動”,而且要行動,到時連自己都會元氣大傷,因此為人最好有仇不報。
一位婦女來向著名作家林清玄哭訴,她的丈夫是多麼不懂得憐香惜玉,多麼橫暴無情,哭到後來竟說出這樣的話:“真希望他早點死,希望他今天就死。”
林清玄聽出婦人對丈夫仍有愛意,就對她說:“通常我們非常恨、希望他早點死的人,都會活得很長壽,這叫做怨長久;往往我們很愛、希望長相廝守的人,就會早死,這叫做愛別離。”
婦人聽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拚命去愛他,愛到天妒良緣的地步,他也就活不了了。”林清玄說。
“可是,到那時候我又會舍不得他死了。”婦人疑惑著。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婦人笑起來了,好像找到什麼武林秘笈,歡喜地離開了。
著名作家就是著名作家,說服人的技巧自有一套。
人世間量好的報複是更廣大的愛,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