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7)(2 / 3)

複仇從來不能造成“平衡”和“公平”,報複常常使仇恨者和被恨者雙方都陷入仇恨越結越深的痛苦的地獄中。甘地說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當作人生法則,那麼整個世界早就亂作一團了。”

以下是消除仇恨的經驗之談:

(1)先要確定仇恨情緒的來源。

(2)開誠布公地承認你心中的仇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果你有勇氣向他人承認自己心中的仇恨,那就是意味著你走出了寬恕的第一步。

(3)仇恨對事不對人。你可以對別人所做的,對不起你的“事”生氣,但你不必對得罪你的人“恨之入骨”。

(4)把心胸放開闊些。不必對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耿耿於懷。

(5)仇恨的根由發現了之後,要緊而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記它。

(6)忘掉仇恨要有耐心,慢慢來,自然“水到渠成”。

寬容意味著勇敢而不是怯懦。要向自己的仇人做出高姿態是需要不少勇氣的。同時,它還需要一顆善良的心。

敵人也是朋友

人的心量到底有多大,怎樣才能看出一個人有大的心量,從什麼地方能看出他的心量大?

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他對政敵的態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這位官員批評林肯說:“你為什麼試圖跟那些敵人做朋友?你應該想辦法去打擊他們,去消滅他們才對。”林肯平靜而溫和地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就沒有敵人存在了。”

麵對“敵人”,大多數人的看法是毫不留情地把他消滅掉,因為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並非絕對如此,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我們的成功,也是我們的競爭對手造成的。”所以在一定的情況下要像林肯那樣,用寬容的眼光去對待“敵人”,用寬容來“消滅”他。

在怎樣消滅敵人這件事情上,還有一個人的做法與林肯較為相似,這個人就是拿破侖。

拿破侖對麵前的任何障礙都狂怒異常,對待任何膽敢抗拒他的意誌的人都嚴厲無情,可當他獲勝時這種態度就全然改變了。他對敗軍極為仁慈,他真誠地憐憫他們。他經常對手下的人說:“一個將領在打了敗仗那天是多麼可憐!”

以下是一則拿破侖寬容敵人的故事:

有兩名英軍將領從凡爾登戰俘營逃出,來到布倫。因為身無分文,隻好在布倫停留了數日。這時布倫港對各種船隻看管甚嚴,他們簡直沒有乘船逃脫的希望。

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自由的渴望,促使這兩名俘虜想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辦法,他們用小塊木板製成一隻小船,準備用這隻隨時都可能散架的小船橫渡英吉利海峽。這實際上是一次冒死的航行。當他們在海岸上看到一艘英國快艇,便迅速推出小船,竭力追趕。他們離岸沒多久,就被法軍抓獲。

這一消息傳遍整個軍營,大家都在談論這兩名英國人的非凡勇氣。拿破侖獲悉後,極感興趣,命人將這兩名英軍將領和那隻小船一起帶到他麵前。他對於這麼大膽的計劃竟用這麼脆弱的工具去執行感到非常驚異,他問道:“你們真的想用這個渡海嗎?”“是的,陛下。如果您不信,放我們走,您將看到我們是怎麼離開的。”

“我放你們走,你們是勇敢而大膽的人。無論在哪裏,我見到勇氣就欽佩。但是你們不應用性命去冒險。你們已經獲釋,而且,我們還要把你們送上英國船。你們回到倫敦,要告訴別人我如何敬重勇敢的人,哪怕他們是我的敵人。”

拿破侖賞給這兩個英軍將領一些金幣,放他們回國了。

許多在場的人都被拿破侖的寬宏大量驚呆了。隻有拿破侖知道,他的士兵們將從這番話中受到怎樣的鼓舞,他的人民將如何讚揚他的寬容無私。他似乎已經聽到了士兵們震天的呼聲以及巴黎激動的口號。

哲學家卡萊爾說:“偉人往往是從對待別人的失敗中顯示其偉大的。”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你的“敵人”,這樣就會表現出你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正因為你閃光的人性,使你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敵人的佩服,這樣你就既贏得了他們的心,也取得了最高層次的勝利。拿破侖是深知這一道理的。

以下是做人的經驗之談:

(1)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隻是競爭對手。

(2)競爭對手是會發生改變的,今天的對手,或許明天就是夥伴。

(3)兵法上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在與“敵人”的競爭中,能征服對方的心,才是最偉大的勝利,而寬容是取得這種勝利的必要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