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得理不讓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是一種積蓄。
(4)人海茫茫,卻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二人不會狹路相逢?若屆時他勢旺你勢弱,你就有可能吃虧!“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人留條後路啊!
人情翻覆似波瀾。今天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天的對手;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嘛。
寬容是一種美德
就像我們需要寬容別人一樣,我們也需要得到別人的寬容。當我們做錯了事,如果得不到寬容,就會因此失眠、腸胃不適,甚至還會引起高血壓。然而一旦得到寬容之後,就會超越一次巨大的挫折——一種可以稱為再生的心靈淨化過程。為此,我們要永遠感激別人的寬容。
李嘉誠早年由於生計所迫,14歲時就到港島西營盤的春茗茶樓當了一名小夥計。在這間茶樓,發生了一次使李嘉誠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
一位生意人在大談生意經,李嘉誠聽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聽到大夥計叫喚,才慌裏慌張地持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結果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老板立即跑過來,正待斥責李嘉誠,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卻為李嘉誠開脫說:“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後,老板對李嘉誠說:“我知道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定就能大事化小。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李嘉誠的母親知道後,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從此再也沒見過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為巨富後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寬容是愛心的體現,表麵上看,它隻是一種放棄報複的決定。這種觀點似乎有些消極,但真正的寬容是一種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積極行為。寬容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質,一種正確的做人自我意識的體現。一個人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會有寬容的胸懷。做人寬容得到的收益是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和諧。
邪不壓正
人間多少悲劇,多少恐怖,皆因人沒有寬容心而發生!不能寬容,實和愚昧同義,而且這種愚昧,不是野蠻人和暴徒的愚昧,因為他們對於世間的事物認識不清,而是一種由隔膜而誤會,由誤會而發怒,使自己深受其害的因素。
法國諺語說:“能夠了解一切事物,須能寬容一切事物。”所以我們如果要做一個文明的人,就要了解人間的事物,對於別人的小過失,該予以寬容,切不可加以譴責,而傷了別人的自尊,影響彼此的和氣。
戰國時,齊國有名叫夷射的大臣,經常為齊王出謀劃策整治別人,齊王視為近臣。一次齊王宴請他,由於不勝酒力,便到宮門後吹吹風。守門人曾受過刖刑,是個無聊之人。欲向夷射討杯酒吃,夷射對他很鄙棄,便大聲斥責,叫他滾到一邊去,還侮辱守門人是囚犯,不配向他討酒吃!守門人想分辯時,夷射已悻悻離去。守門人十分憤恨。這時因天下雨,宮門前剛好積了一灘水,狀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門人便萌生報複心理。正巧,次日清晨齊王出門,見門前那灘不雅的水跡心生不悅,急問守門人是誰放肆,在宮門前便溺。守門人故作惶恐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曾經站在這裏一段時間。”齊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賜夷射死。
為一杯酒而喪命的確可悲,但沒有他平時為齊王出謀劃策整治別人所種下的禍根,也不會招此劫。一杯酒本不足掛齒,但守門人受人格之辱,豈能不報。夷射遭此借刀殺人之毒計,也是咎由自取。
待人刻薄必招禍害。再看一則《三國演義》中類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