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6)(2 / 3)

上麵是兩則流傳久遠的故事。忍讓和寬容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忍讓和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

人的一生誰都會碰到個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為了培養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你要勇於接受忍讓和寬容的考驗,即使感情無法控製時,也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禦急躁和魯莽,控製衝動的行為。如果能像呂蒙正、張英那樣再尋找出一條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說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讓的痛苦化解,產生出寬容和大度來。

如果說忍耐多少摻雜了無可奈何的作料,那麼寬容則是發自內心的襟懷坦白。人的成熟表現在性情上的溫厚平和,歲月的烘烤不知不覺地蒸發了心靈中多餘的水份,使虛涵的胸懷不至於動輒濫觴,而外麵投來的石子也難以激起太大的水花和波紋。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自己,不苛求別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在這個過於擁擠的地球上,在情感的潤滑劑日見減少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聯絡需要通過寬容的方便之門。

退一步海闊天空

你知道嗎?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全部的你。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務,善意地對待他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斤斤計較,吹毛求疵,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兩人都有墜入深穀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過去,才是有禮貌、最安全。

遇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樣才是一種美德。路留一步,昧留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利世濟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須堅持外,對小事,個人利益互相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戶人家來了遠方造訪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菜,準備請客,沒想到兒子出門許久都沒回來,父親等得不耐煩了,於是自己就上街去看過究竟。

父親快到街上的便橋時,發現兒子在橋頭和另一個人正麵對麵的僵持站在那兒,父親就上前詢問:“你怎麼買了酒菜不馬上回家呢?”

兒子回答說:“老爸你來得正好,我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過去,我現在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聆聽兒子的一席話,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爸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

在社會上,無論說話也好,做事也好,不肯給別人一點餘地,不願給別人一點空間的,到處有這對父子的影子,往往隻為了“爭一口氣”,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瑣事,非要大費周章的,堅持己見互不讓步,結果小事變大事,甚至搞得兩敗俱傷,真是何苦?

人在世間若是不能忍受一點閑氣,不肯給人方便,讓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處碰壁,到處遭逢阻礙,不肯給人方便,結果自己到處不方便。

如果一個人平常為人在語言上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餘地,肯讓人一步,也許收獲就能更大。

讓人,多發生於競爭情境,由於讓人行為出現而使矛盾化解,爭鬥平息,對手變手足,仇人變兄弟。因此,讓人是避免鬥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價值。它具體表現在:

(1)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

(2)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