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說:“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當別人將唾沫吐到臉上不擦掉而讓它自動風幹,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寬容;笑著接受別人朝臉上吐的唾沫,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雅量。正是由於婁師德擁有這種寬容和雅量,使得他能當上一朝宰相。這也正如英國學者斯特恩所說:“隻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絕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
唐史中還記載,武則天有一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實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做人深悟方圓之道,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這種不想知道是誰在背後誣陷自己的心態,就是一種雅量。做人就要盡量寬恕別人,而決不要原諒自己。
我們再來看看宋太祖的故事: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拾起,回家後再仔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的奏折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麵前不動。太祖為其所感動,長歎一聲,隻好準奏。又有一位官吏按政績已該晉職,身為宰相的趙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歡這個人,所以對趙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但趙普出於公心,不計皇上的好惡,前番那種韌性的表現又重被提起。太祖拗他不過,勉強同意了。太祖又問:“若我不同意,這次你會怎樣?”趙普麵不改色:“有過必罰,有功必賞,這是一條古訓,不能改變的原則,皇帝不該以自己的好惡而無視這個原則。”也就是說,你雖然貴為天子,也不能用個人感情處理刑罰褒賞的問題。這話顯然衝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趙普死跟在後麵,到後宮皇帝入寢的門外站著,垂首低頭,良久不動,下決心皇帝不出來他就不走了。據說太祖很為此感動。
從這裏我們能看出宋太祖無可無不可的容人之量與雅量,也能看出趙普的剛毅、果斷精神。君臣之間這種風趣雅事,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切勿固執見解
作為人來說,如果以一種怨恨的樣子,以自我之見為念,以自我之見為是,以自我之喜好憎恨為懷,又如何來做事呢?
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必然能用天下,很少見到能以自己的力量而能自恃的人。用天下,不拋棄自己的私智私見,不拋棄自己的私怨私仇,不拋棄自己的私心私念,不以天下人的心為心,不以天下人的意為意,不以天下人的力為力,就必然孤陋寡聞,智見狹隘,無所作為了。所以說,做人須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與雅量。
韓信原來在項梁的帳下做事,很長時間一直默默無聞,項梁的部隊失敗後,韓信又去投靠項羽,項羽就任命他做郎中。好幾次韓信獻奇策求見項羽,項羽沒有采納,所以也就不用他。漢王劉邦入蜀時,韓信從楚軍中逃出來投靠了劉邦,但仍默默無聞。韓信曾經與蕭何交談幾次,蕭何驚歎韓信與眾不同的奇才。到了劉邦的都城南鄭,許多漢軍將領都想東歸回鄉,所以半路上逃掉了幾十人。韓信心想:蕭何他們已經為我向漢王推舉過多次,漢王都沒想重用我,算了吧!於是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跑了,月夜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有人向劉邦報告說蕭何也逃走了,劉邦大怒。一兩天後,蕭何回來了,劉邦責備他竟想逃走。蕭何告訴他自己去追趕韓信了。劉邦說逃跑的軍官有幾十人,你為什麼隻追趕韓信?蕭何說:“那些軍官,平平常常,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那是全國之中,誰也比不上他;大王如果想奪取天下,除了韓信,再沒有一個可以同你商量軍國大事的人了!”劉邦於是問怎樣任用韓信,蕭何認為隻有拜韓信為大將,否則他還是會離開的。劉邦開始不同意,無奈在蕭何的苦苦勸諫下,還是答應拜韓信為大將,把所有的兵權交給他。後來,在楚漢交戰正酣之際,韓信為了獲得三齊的土地的領導權,派使者傳信於劉邦,請求自立為假齊王。劉邦不由得氣得雙目圓睜,大罵韓信。張良其時坐在劉邦的身邊,他清楚地知道韓信對劉邦的重要性,連忙在桌子底下踢了劉邦一腳。劉邦領會了張良的意思,感悟到先前失言,於是改口說:“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