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4)(3 / 3)

莊子說:“山木皆因材質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因燃燒可照明而自招煎熬。桂樹因為可以吃,所以遭到砍伐,漆樹因為可以用,所以招致刀割。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所以我們不要以精神去尋求利益,不要以才能去尋求事業,不要以私心去傷害公理,不要以自己去連累他人,不要以學問去窮究知識,不要以死亡勞累生命。河蚌因體內的珍珠而受到傷害,狐狸因身上的皮毛而受到獵殺。有用世心願的人,應該隱藏起才能不顯示才能,把有用隱藏到無用之中,把自私隱藏到無私之中,就能體會到虛空的妙用。

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史書上記載了孔子的一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單地站在路旁尋覓夥伴,他因此感歎天下沒有人能理解麒麟的誌向和抱負。當時,子貢侍立在孔子身邊,聽到先生歎氣,於是詢問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不怨恨上天,不責備別人努力學習以求實現理想,了解我的人難道隻有老天爺嗎?不降低自己的誌向,不玷汙自己的身體,伯夷、叔齊不正是這樣的人嗎?我與他們不同,我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孫醜詢問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麼不同時回答說:“他們的處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認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認可的人民不使喚;天下太平時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就抽身而退,伯夷是這樣的人。隻要是君主都能服事,隻要是人民都能使喚,天下太平時做官,天下混亂也同樣做官,伊尹是這樣的人。能夠做官,能夠隱退,能夠長期做官就長期做官,能夠馬上離開就馬上離開,孔子是這樣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趕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處,就在於他無可無不可。

做人能否做到無可無不可,這要看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廣,器識是否高遠。無可無不可,不是風吹兩麵倒。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牆頭草。曆史上有許多領導者總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來做,以為憑借個人的獨特的天賦就能牽著曆史命運的鼻子走,這種人到頭來終歸難逃失敗。有時偶爾能成事,但也隻是曇花一現。例如二戰時期法西斯頭目希特勒、墨索裏尼就是這樣的領導者,他們隻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沒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在我國曆史上,楚霸王項羽是“有可有不可”一類領導者的代表人物,漢高祖劉邦是“無可無不可”一類領導者的代表人物。試想,如果項羽能多聽範增的一些諫言,不固執己見,不好大喜功,不剛愎自用,或許霸王別姬的悲劇不會發生,秦以後曆史也將重寫。

據曆史記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漢光武帝劉秀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護送馬援西歸隴右。西州上將軍隗囂一見馬援到來,十分欣慰,與之同臥同起,詢問劉秀的情況。馬援說:“此人才明勇略,決非常人可比;且能開心見誠,無所隱蔽,闊達多大節,似與漢高祖同。至於博覽經書,文字口辯,處理政事,前世無比。”隗囂一見稱譽劉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慮找個縫隙,借以詰難馬援,便將劉秀與高祖劉邦相提並論,問道:“此人與漢高祖相比,誰人更勝一籌?”馬援對先朝開國之君,難免心存忌諱;尤其以子孫比先祖,也不可直言無諱,所以隻得籠而統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機智和應變天才,還是把彼此優劣映照出來。他接著說:“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指劉秀)好吏士,動止合節度,又不喜歡酒。”馬援說劉秀“不如”劉邦,就在於劉邦無可無不可。隻有無可無不可,才能顯示做事者的胸性浩大廣博,才能顯示他的日常工作平易寬簡。

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成為千古聖君,就是因為他們對待一切事物都是無可無不可的態度,因此他們能聚合眾多聖哲豪賢的智力勇力作為一已之力量,集合眾多聖明高深的見解作為一己之見解,這樣的領導自然比那些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人強過百倍,因而在天下也難以尋找出對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