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記載了邵雍的一件事:邵雍在家中務農時,一年的收入僅夠吃穿,可是他並不以為意。相反,他還將自己的住所題名為“安樂窩”,封自己為“安樂先生”。平時,清晨焚香打坐是他一天必做的功課,晚上有時喝三四杯酒,至三分醉意即止。他每逢高興時也會做幾句詩自我欣賞一番。有時候進城遊玩,就乘坐牛車去,自我感覺非常愜意。城裏過去相識的士大夫們都能聽出他的車鈴聲,等他的牛車一到,大家就爭相出門迎接,連小孩子都高興地說:“安樂先生到了。”有人更是高呼:“我家先生到了。”一些好客的人趁機挽留他在家裏住宿一晚才放他回去。還有些好事的人,索性另蓋一所房子給他,讓邵雍作為臨時住所,且美其名曰“行窩”。這些事例說明了邵雍平時所作所為感人至深,為人處世坦坦蕩蕩,真可謂不簡單。
虛己無我的觀念
虛達到極點就是無,普通人隻知道以有為用,道家則主張以無為用。
以有為用,是小用,是有限的作用。以無為用,是大用,是無限的作用。大道無形無象,無聲無息,實際有無窮的妙用。無達到極至,就可以度化無窮,體現道的作用。人達到虛己無己的境界,能利人利物利世趨於大同。
王弼注解《老子》說:“天地雖大,以無為心。聖人雖大,以虛為主。自私,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則四海沒有效仿的,天下沒有能到達的。所以老子有‘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的教導。”
一個人越自私,就越不能成全自己。一個人越是偉大,就越不為自己著想。所以老子說:“聖人不存在占有之心,而是盡力照顧他人,他自己也就更充足了;盡力給予他人,他自己反而更豐富。”又說:“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一個人越不為名聲,反而能成就他的名聲;越不為利益,反而能成就他的利益。拋棄小名能得到大名,拋棄小利能得到大利,這是實踐中的真理。
人能虛己、無我,就能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時無爭,與物無爭,隨遇而安,隨境而樂。一貴賤,等禍福,平苦樂,同得失,齊生死。通達天地的至理,通達天地的至情,所以人不可有過高的企望。
與人無爭,就能親近別人;與物無爭,就能撫育萬物;與名無爭,名就自動到來;與利無爭,利就聚集而來。禍患的到來,全是爭的結果。不爭,也就沒有災禍。所以老子說:“隻有不爭,才能無憂。”利人就會得人,利物就會得物,利天下就會得天下。從來沒有聽說過隻為私利的人,而能得到大利。所以善利萬民的人,如同水滋潤萬物而與萬物無爭,不求所得。所以不爭之爭,才是最高的競爭策略。庸人愚昧,所以樂與相安;智者自知,卻不鋒芒畢露。所以老子說:“不正是他不爭嗎?所以天下沒有誰能和他相爭。”這就是虛己無我的作用。
虛己無我的哲學觀念,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經》談“逆用”,老子談“反用”,都是以虛己無我為基礎。佛家談“布施”,談“功德”,也是以虛己無我為基礎。
陰來陽去,明去暗來。這個地方失去了,在那個地方必能得到;這個地方遇到損失了,在那個地方必能有所收獲。所以說利人就是利己,愛人就是愛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損人就是損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因此,他人占了我的便宜,我可能因為失去、因為吃虧而獲得福報;我占了他人的便宜,我可能因為占有、因為獲利而遭遇禍殃。這也就是老子說的“因損而益,因益而損”的道理。這就是道家的一種最高明的處世哲學,也可以說是“人取我棄,人棄我取”的處世觀念。
有人詢問陳希夷(陳摶,五代著名道士)的修身方法,陳希夷說:“便宜事不可再做;便宜處不可再行。”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不來。把便宜讓給他人,把吃虧留給自己,這是一流的處世法則。
水滿則溢
虛己的能量,在大的方麵可以容納世界,在小的方麵可以保全自身。虛戒極、戒盈。極而能虛就會傾斜,盈而能虛就不會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