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誰都難免要遇上難堪的誤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評甚至辱罵。不論是卑鄙的、惡毒的、殘酷的,你千萬不要讓對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評或難聽的辱罵,而變得像對方一樣失去理智。獲勝的惟一戰術,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別人發生正麵衝突,就連多餘的解釋也沒有必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相互爭吵辱罵,既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快樂,也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勝利,隻會帶來更大的煩惱,更大的怨恨,更大的傷害。退一步講,在對罵中沒有占上風的一方,當眾出醜,帶來的隻是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占了上風的一方,雖然把對方罵得體無完膚,又能怎麼樣?隻能加深對立情緒,加深對方的怨恨。
怒氣是不可以長期積壓的。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凡是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精神疏泄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所以,心理醫生提示,隻有把心中積鬱的怒氣“淨化”後,才會收到較好的療效。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帕德斯指導我們合理宣泄怒氣應遵循以下7個步驟:
(1)認清怒意。
(2)找出生氣的對象。
(3)站在“肇事者”的立場想,為他尋找合理的理由;告訴自己:“那個找我麻煩的家夥搞不好遇上了什麼煩惱,日子不好過”。
(4)數到10或以別種方法放鬆精神。大部分心理專家都認為,報複心態的發怒,一點好處都沒有。
(5)以不攻擊的方式,將不滿表達出來,與其說“你錯了,你簡直離譜”,不如說“我覺得受傷,你的所作所為沒有考慮到我的需要”。
(6)傾聽。很難,但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7)寬恕。借著寬恕,會讓你深深覺得,愛才是人際關係的主宰。
清朝光緒年間流行一首歌曲:“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無人替,請來大夫將病醫,他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太可懼,不氣不氣真不氣。”這首歌,文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其中雖然有消極的一麵,但仍不失為有益的養身之道。尤其對那些遇事一碰就跳,一說就叫的人,可算是一劑良方。
回收情緒垃圾
在人生路上,每個人都在積累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榮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關係、健康、知識等等,另外,當然也包括了煩惱、憂愁、挫折、沮喪、壓力等等。這些東西,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早該貯存而未貯存。你是不是每天忙碌,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以至於總是沒能好好靜下來,替自己做清掃?
有位女士和一群朋友到東非去探險。當時,她隨身帶了一個厚重的背包,裏麵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針、雙星儀、護理藥品等。她對自己的背包很滿意,認為自己對旅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天,當地的一位土著向導檢查完她的背包後,突然問了一句:“這些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她愣住了,這是她從未想過的問題。她開始問自己,結果發現,有些東西的確讓她很快樂,但有些東西實在不值得她背著它們走那麼遠的路。
於是她決定取出一些東西送給當地村民。接下來,因為背包輕了,她感到背上不再沉重,旅行變得更愉快。她因此得到一個結論:生命裏填塞的東西越少,就愈能發揮潛能。從中她領悟到一些人生中值得借鑒的東西,學會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定期解開心理上的包袱,隨時尋找減輕精神負擔的方法。
做事有資本的人從不忘記進行現實的自我修養,也就是思想實踐,即思想的鍛煉,樹立新的思想感情、廢棄貯存在潛意識的記憶體中的陳舊物。我們的精神負擔時不時也應清掃一下,那樣才能持續擁有良好的情緒。
直接發泄
人們每有所失如友情、愛人和自尊心等就覺得傷心。你覺得傷心時,應設法找出失掉的是什麼?這種喪失對你有什麼影響?所喪失的曾經滿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後能在哪裏取得補償?你覺得傷心,而且知道是誰令你傷心,應該怎麼辦?如果可能,就去找那個人當麵直說他傷害了你,怎樣傷害了你和為什麼你有這種感覺。不論你是否喜歡,你的情緒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發泄出來。倘若不向引起你情緒惡劣的人發泄,這些惡劣情緒就會隨時隨地發作,結果造成發作的地點與時間都不對。最好是在情緒開始惡劣時就向引起你這種情緒的那個人說明。
轉移情緒
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整整一天你都不大開心,但突然有朋友對你說,“我們出去逛逛吧?”你的心情立即豁然開朗起來。改變思考方向,心情也會輕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