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1)(1 / 3)

情緒的來源

你曾經為高興而開懷,為悲傷而傷心,這就是情緒。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我們經曆各種各樣的事情,它們給我們帶來許多感受;有時人們精神煥發,有時人們萎靡不振;人們時而冷靜,時而衝動;有時人們理智地去思考,有時人們失去控製地暴跳如雷;人們有時覺得生活充滿了甜蜜和幸福;而有時又感覺生活是那麼無味而沉悶、抑鬱和痛苦。情緒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而且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產生著奇妙的效果。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高興、悲傷、恐懼?你試著了解過各種情緒的來源嗎?通常情況下,我們似乎對煩擾我們的不良情緒總是受到情緒的局限,這些局限不是來自於能夠識別和超越的各種不良情緒,而是來自於那些我們尚沒有意識到、沒有說出來、沒有深入了解的情緒。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它們當然就不可能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也無法從中獲得智慧、信心、決心和勇氣。如果我們不知道它們的存在,那麼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

舉出一個例子:麵對“我們在害怕什麼?”的問題,人們常常會給予具有某種情景限製的回答,例如:“我們害怕如果不利用新產品與某公司搶占市場,就會降低市場占有率。”這類恐懼對你的公司或部門了解目前形勢與問題非常重要,它們幫助你進行更有效地革新和管理。然而,如果我們僅僅提出這類問題,不做更深入的探討,就可能失去許多更加寶貴的信息。事實上你更可能擔心的是公司的財務能力不佳,或者創新思維的缺乏等等。我們要時刻牢記,而對和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像剝洋蔥一樣;不良情緒也是被一層層包裹,最裏層的才是一切不良情緒的核心。包裹在層層外衣之下的情緒的核心,才是麻醉或迷惑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的根本。

俗話講: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情緒的變化往往是因為受到環境和思想變化的影響。當我們完全理解和看透了自己的不良情緒時,如果能夠再提出一些問題,不斷地進行遞進式提問,審視自己內心,那麼許多影響我們情緒的因素便會撥雲見日。找到問題的症結之後,下一步的行動就會輕鬆很多。當然,對提出的問題通常有兩項要求:深度和廣度。這樣,你才會更加真切和有力度地看清自己情緒的核心。

你是情緒的主宰

情緒的控製力對成功的作用和高智商一樣重要。不僅如此,要過好的生活,使自己享受富足的精神生活,就必須具有情緒智商。

曹操想請司馬懿出來幫他,司馬懿見形勢還不明朗,便推說自己病了。曹操派人前去打探,見司馬懿整天臥床不起,隻好作罷。

後來曹操勢力大了,司馬懿還是出來做了官。曹操死後,傳位給曹丕,曹丕死後,又傳給曹睿,曹睿死後又傳給8歲的曹芒,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他。曹爽獨斷專行,司馬懿失去了實權。這時候司馬懿意識到了危險,便又稱病在家,什麼事也不管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病重,自然高興,但也不無懷疑,便派了一個叫李勝的人去察看。李勝來到司馬懿家裏,隻見一個婢女正在給司馬懿喂粥,司馬懿的胡子、衣襟上灑滿了粥。看見李勝,他裝聾作啞,嘮嘮叨叨地說了一通廢話。

李勝果然被騙住了,回去告訴曹爽,說司馬懿那老頭子隻剩一口氣了。曹爽放下了一塊心病,更加獨斷專行。但司馬懿的奪權計劃卻在秘密進行。

魏嘉平元年,司馬懿派兵占領了都城,假借皇太後命令,罷免了曹爽的兵權。曹爽交出兵權後被軟禁起來,不久又以謀反罪被誅殺。至此,曹魏政權落在司馬懿的手裏。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於控製自身情緒的人。司馬懿想奪取天下。但他絕不貿然行事,第一次裝病是伺機而動,第二次裝病是“示弱”以保護自己,兩次都事關重大。後來才有司馬氏的政權。

誰都會有恐懼、害怕的時候,我們並非草木。那些成功人:上也會塒自己的事業有種種擔憂,但他們善於將這些情緒有效地加以利用,使它們有節製地發揮作用。他們的做法就是以下簡單的幾條:

(1)對於心中所害怕的事,找出它的根源和理由。如果你找不到可靠的緣由,最好去找專家谘詢。

(2)讓擔憂的情緒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剔除神秘感,找到你能著手改進的地方。往往會令你感到驚奇的是,原來所擔心的事,其實是如此微不足道。

(3)內心充滿堅定的思想,這樣壞情緒便無立足之地,請時時牢記思想比恐懼強大,你越有信念,你的恐懼便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