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情緒社交一敗塗地(1)(2 / 3)

(4)在你現在的基礎上,努力去做;多做一些;然後不斷實踐,直到你真正能夠對一切遊刃有餘。

(5)麵對心中憂慮的事,勇敢向它挑戰,盡量減少其危害。事實上,也許沒有最糟糕的情形,因為實際上,你心裏所害怕的,往往出自於自己的想像,它隻不過是紙老虎。

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裏根在一次關鍵的電視辯論中,麵對競選對手卡特對他在當演員時期的生活作風問題發起的蓄意攻擊,絲毫沒有憤怒的表示,隻是微微一笑,詼諧地調侃說:“你又來這一套了。”一時間引得聽眾哈哈大笑,反而把卡特推入尷尬的境地,從而為自己贏得了選民更多的信賴和支持,並最終獲得了大選的勝利。

缺乏自我控製能力的人想必已經明白,你是生活在社會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取得成功,你有必要控製自己的情緒,理智地、客觀地處理問題。但是,控製並不等於壓抑,積極的情感可以激勵你上進,加強你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果你把自己的許多能量消耗在抑製自己的情感上,不僅容易患病。而且將沒有足夠的能量對外界做出強有力的反應。因而一個成功的人應是一個能調控自己情緒的人。

聰明人之所以聰明

在控製情緒方麵,以不發怒、不生氣為佳。生氣,生大一點,就成為“憤怒”。這是一時感情衝動的表現。

當麵對與自己意願背道而馳的事情,或聽到什麼逆耳之言,不能用理智的、正確的態度來冷靜對待,不能用合理的方法準確而又恰當地處理,比如:找對方理論,打電話把對方痛罵一通,立即找人申訴,警告脅迫對方,幹脆拳頭暴力解決,更嚴重者摔東西,頭撞南牆,踢桌子,罵娘,大吼大叫,暴跳如雷等等,這種最粗暴簡單的表現就是憤怒。

憤怒,體現的是理性的不健全,越是愚蠢、粗魯的人越容易發怒。憤怒到極限時,最容易導致理性的喪失,說出本不應該說出的話,做出本不應該做出的事。所以經常事後向人賠禮道歉的,多是那些沒事愛動肝火、大發雷霆的人。你是這種人嗎?

憤怒和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傷害的也隻能是自己。當一個人憤怒而情緒激動時,整個交感神經係統都運作了,造成瞳孔擴張,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動脈收縮,腎上腺分泌等等,甚至有人氣得咬牙切齒,全身發抖……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意氣用事,結果害人害己,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公元219年5月,關羽走麥城被殺。消息傳到蜀國後,劉備捶胸頓足,發誓要為關羽報仇,出兵攻打東吳。蜀中群臣大都加以勸阻,劉備不聽。諸葛亮見劉備決心已定,知道勸也無用,便不再說什麼了。

一年多以後,也就是221年春夏之交,劉備親自率領大軍,出巫峽,沿長江水陸並進,直撲東吳。孫權見劉備來勢凶猛,派人向劉備求和。劉備不許。孫權見求和已無希望,就任命陸遜為都督,率領將軍朱然、潘璋等共5萬人馬,抵禦蜀軍。

雙方相持了六七個月,蜀軍始終找不到機會跟吳軍交戰。時間一久,蜀軍鬥誌逐漸渙散,劉備本人也放鬆了警惕。222年閏6月,陸遜見蜀軍懈怠,便命令吳軍火燒蜀營,發動猛攻,連破蜀軍40餘營,殺得蜀軍大敗而逃。劉備最後一病不起,白帝城托孤。

劉備作為三國中的主角之一,曾被評為“喜怒無形於色”,足見其克製情緒的能力。曹操與他共論天下英雄時,他以驚雷掩飾自己的心誌,說明他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但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卻在晚年犯了這樣致命的錯誤。由此看來,聰明人發怒的後果,比普通人更危險一些。

很多時候,聰明人比庸人更懂得避免禍事;但在生氣發怒這件事上,聰明人吃的虧比庸人更大。

你常生氣嗎?如果生氣是你的常客,建議你找出自己的“情緒溫度計”,徹底趕走怒氣。

以下是許多專家關於改變生氣狀態的建議:

(1)首先要閉上嘴,因為盛怒時的舌頭像把利劍,容易刺傷人。

(2)接著深呼吸,強迫心跳、血壓回複正常狀態。

(3)或者離開現場找個安全的環境,動動身體、打球或做體操。

(4)盛怒時,跑去照鏡子,看見自己怒氣中的樣子覺得很滑稽,忍不住笑出聲來。

(5)建議使用“情緒溫度計”。平時養成記錄情緒的習慣,每天分幾個時段記錄,並寫下動怒的原因。這種訓練主要用於自我察覺,檢測怒氣。當發現情緒溫度太高時,就趕緊做準備,警告自己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