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忘記”自己,既能表現謙遜,又能使你的長處為人所知,有人可能會對你的才華、成就“刨根究底”,別人主動詢問得知,會產生羨慕、敬佩的感覺。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的對象。或正在進行的工作上,因為自我“忘記”本身就是一種優點,是謙遜的表現。隻字不提自己,常常表明沒有必要談論自己。靠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不是靠談論自己,來使別人了解自己的長處,就會備受讚揚——一方麵由於自己的成就而受到讚揚。另一方麵由於自己的謙遜、閉口不提自己而受到讚揚。
“忘記”別人
人人都有一些敏感的“禁忌”,因此,碰到“禁區”都要糊塗點,該忘記的要忘記,而不要在無意中刺痛對方敏感的神經。譬如:
如果你曾幫助過某人,不要在他麵前提起此事,不然,他會產生“你是不是想讓我一輩子都對你感恩”的想法,心中必然不快:
如果你知道對方在工作中或生活上犯過錯誤,不要出於關心的目的主動問他這件事,這會讓他覺得你是在有意揭短;
如果你已知道對方高考落榜或評獎落選或提幹未成,不要出於安慰的原因(除非是特別熟識的老朋友、至交)去寬慰他,說不定他疑心你幸災樂禍。
當別人“欠”你時
別人“欠”你的(錢、情、理……),你雖然可以理直氣壯地“索要”,但假如糊塗一些,也未必沒有好處。
別人欠你的錢財,催還時要鄭重其事,而不要欲說還休、吞吞吐吐,讓人覺得你天天把一點小事記掛在心上:
別人欠你的情,你越顯得“若無其事”,別人的感念程度越深,其效果已超出你付出的價值;
別人錯怪了你,輸了理,你就當沒這回事似的,別人心裏更加愧疚,必當尋機彌補才心安;
古人“糊塗”言
《戰國策·魏策四》:“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三國誌·蜀書·秦宓傳》:“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唐代張九齡《敕渤海王大或藝書》:“記人之長,忘人之短。”
南朝蕭繹《金樓子·戒子篇》:“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
《意林》:“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不能者愧人。”
(意思是君子不拿自己所擅長的方麵去責難別人。不拿別人所不擅長的方麵故意為難別人。)
克服偏見
許多事情單靠親自體驗是解決不了的。對這類事情,大部分人也隻憑主觀判斷,而自以為千真萬確。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也有一些辦法可使你覺察到你的偏見。
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見會使你大動肝火。這就表明,你的理智已失去了控製。這一點無須多說,你會下意識地覺察到的。假如有人堅持認為二加二等於五,或者冰島在赤道上,你根本不會發怒,隻是對他的無知感到惋惜——當然,如果你自己對算術或地理也一竅不通,這另當別論。隻有那些雙方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的事情,爭論才會最激烈。因此,無論何時都要注意,別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怒不可遏。通過細心觀察,你會發覺你的觀點不一定都與事實相符。
了解與你不同社會範疇的人們的觀點是克服主觀、武斷之妙法。假如你不能出外旅行,你就竭力尋找與你持不同意見的人相處,讀點別的黨派的報刊。如果你覺得這些人或報刊似乎缺乏理智,蠻橫無理、令人厭惡的話,你就得提醒自己:在他們的眼中,你或許也是如此。在這一點上講,或許兩方麵都是對的,但不可能兩方麵都是錯的。這種考慮問題的方法,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果你的想象力很豐富,那你不妨假設一下自己與持不同觀點的人進行辯論。這種方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任何限製。例如,馬哈德曼·甘地痛恨鐵路、汽船及機械,如有可能,大有要毀滅整個工業革命全部成果之勢。也許,你根本不可能有機會真正同這種人辯論,但你可以設想一下,假如與甘地爭論的話,他會如何駁斥你的觀點呢?在這種假想的辯論中,有時我真的發現,對手的觀點比我的正確,於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武斷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