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條帶有神秘色彩的“黃金法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法則呢?美國巴比倫成功學院的創辦人史蒂夫先生所揭示的“黃金法則”的奧秘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還為這條法則加了注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由此可見,這條黃金法則的實質內容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的淵源關係。我們可以一字不差地從我國古代經典著作中找到它的根。至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本來就是我國婦孺皆知的傳統格言。
構成黃金法則的古老格言,我們實在是太熟悉了。它確實可以說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對這個法則往往籠而統之地理解為:好人好事有好報,壞人壞事得惡報,而沒有把這種回報效應深入貫徹在具體細致的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一個有好心的好人未必不被別人挑毛病、潑冷水。當別人誤解或攻擊自己的時候,也未必不責怪反擊對方,以牙還牙,爭占上風。有個現象很怪,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可是不講文明,沒有禮儀的責罵爭吵卻是隨處可見。此起彼伏。要知道,那些爭吵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好人。並非歹徒!當然,爭吵分兩種。一種是原則性之爭,不得不應戰;一種是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誰無意中踩了誰一腳,或撞了誰一下,一個不肯道歉,一個不依不饒,這就吵起來了。實際上,遇到原則性之爭,卻很少有人爭辯。凡是動不動就爭吵起來,惡語相向的,哪有什麼原則性可言?大都是小來小去而引發的大吵大鬧。雖說會使某些人覺得有趣,湊近來圍觀,但究竟不是文明之舉,何必要在這種場合一逞豪強呢?
聽說深圳人很少爭吵。他們為什麼比較文明?依據尚嫌不足,但“時間就是金錢”是因素之一,吵架花時間等於花錢,他們不幹。忙於工作的人哪有閑工夫吵架?據說西方人是更珍惜時間的,即使你把他撞個跟頭。有的人還會爬起來向你說一聲:“對不起”,好像是他撞了你似的。瞬間之內,矛盾消解。各走各的;或是借此相識,交了朋友。有句成語叫“無事生非”,看來是忙是閑對人的表現是有影響的。可是息事良方、文明交往若要全靠沒工夫爭吵,這恐怕是建築在沙灘上的精神文明。我們隻有真正理解和實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在日常的人際交往與關係中學會有效交流,移情交流,做到善解人意,這才是可靠的做人處世的精神文明。
了解他人與移情交流是相輔相成的。“移情”是指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設身處地的含義是具有參與他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意識到“我也會有這樣的時候,我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樣?”這是設身處地、移情交流的前提。這種意識和能力是一個深刻的應酬心態的轉變,是一種真正的應酬本領。它會把自己和他人拉得最近,並能化解許多矛盾和衝突。所以,我們在說話辦事之前,最好稍作停頓自問“我了解對方嗎?他為什麼會這樣?”“如果別人對我這樣,我會有什麼感受呢?”
難得糊塗
清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四字一直被一些人視為座右銘善加珍視。板橋先生表達的是一種對時政的憤懣心情,頗有無奈何的心態。但在應酬圈中,“難得糊塗”卻極有實用價值。
人們在社交中的心態是很複雜的。人人都希望在某些方麵至少也要在一方麵超過別人。以引起別人刮目相看,即不希望對方不停地炫耀自己。又不希望被別人揭短。總之,不希望比別人低三分。那麼,較為熟識的人在交往中,因為“知根知底”。如果不“糊塗”一點,在言談舉止中,難免會不知不覺地“犯忌”,惹對方惱怒,甚至引出不必要的是非。
“忘記”自己
對自己的才能、成就“念念不忘”,總是掛在嘴邊,動輒就“我曾經……”、“我已經……、“我是……。特別是對你的這些情況已有所了解的朋友之間這樣說。人家就會認為你太愛炫耀自己,故意顯出高人一等,容易遭人妒恨,甚至故意在以後的交往中刁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