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怯的人感覺與人交談十分困難,其原因在於交談中隻顧忌留給對方的印象,因此不敢大聲言談。研究人員已發現,為了使談話不至於中止,他們會用“是的,我同意”或“多麼有趣啊”來敷衍。
其實,當交流受到阻礙時,我們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如何迷上你的工作的?”精神分析專家喬納森·伯納特說:“輕鬆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這類問題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你身上。”
坦露心中的隱憂
克裏斯托弗·麥卡洛的谘詢對象中有位男士,盡管他喜愛本職工作,但卻對每月不得不參加的會議深惡痛絕。他一直害怕說出一些蠢話,害怕因內心壓抑而跑出會議室,丟掉自己的工作。最後,他向老板坦露出心中的煩惱。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有必要,你可以離開,不必有什麼顧慮。麥卡洛說:“慢慢地,這位職員反而鎮靜下來,不但能自始至終地參與會議,甚至能在其中找到樂趣。”
膽怯者的最大抱怨是,他們的家庭、朋友,甚至醫生不能嚴肅對待其麵臨的問題。科伯恩建議:膽怯者應接近能接受他們弱點的“安全”的人,而不是那些僅勸告他們改變冷淡態度的人。她強調說:“你需要那些隻是傾聽你的恐懼,而不匆忙做出決斷的人。”
做最壞的打算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行為焦慮診所”前主任保羅·伯恩醫生要求那些倍受膽怯之苦的人一起討論最深的恐懼是什麼。鑒如有人害怕演講,大家便向他提問:
“你的恐懼來自何處?”
“我還是個孩子時,人們就嘲笑我。”
“現在情況有何不同?”
“有好多年沒人嘲笑我了。”
“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是什麼?”
“他們都嘲笑我!”
“那又怎麼樣?”
“我不會理會他們,再也不同他們講話了。”
既然最壞的結果不過如此,你還擔憂什麼呢?
倒是有種恐懼往往伴隨著羞怯出現,在生理上呈現出呼吸加快、聲音顫抖和臉紅。然而研究表明,這些征象遠不如膽怯者自己所擔心的那麼引人注意。
循序漸進
馬喬裏·科伯恩曾幫助一位35歲的記帳員。這位婦女想取得會計學位,卻害怕上課,她害怕課堂上被叫起來發言。科伯恩采取有效的步驟逐漸消除了她的膽怯。
首先,科伯恩啟發她到大學校園附近走走。遂後,讓她報名上大課,坐在後排,一言不發。一段時間後,她便開始與坐在身旁的人交談。科伯恩說:“不久,她正式在記帳科目上聽課,老師讓其發言,她也能自如地作出反映了。”
最後這位女士還擔任了班級的學生輔導員,當她充當老師的角色時,羞澀和膽怯消失得無影無蹤。
喬納森·奇克認為,如果膽怯者埋頭於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能克服自身的弱點。他強調:“工作是他們能力的戰爭。”
奇克說:“你們不能期望這種人一夜之間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點,輕鬆自如地參加各種聚會。其實,你內心可能也膽怯,但你勇於向前,大膽與他人交流。這麼做,你就拒絕了做生活的旁觀者,這是真正的勝利。”
因此,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在與別人交際的時候忘掉膽怯,勇敢地建立與他人的友好關係,慢慢地你會發現,實際上沒有什麼可膽怯的,交際會自然而然地和諧地展開。
樂觀創造奇跡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美國遊泳選手曼特·比昂迪一人勇奪五枚遊泳金牌,可謂舉世矚目。但你也許不知道,賽前人們卻曾醬遍看好比昂遣能夠像16年前的馬克·斯比茨那樣贏得全部七枚金牌。
但天有不測風雲。開賽頭兩個項目中,比昂迪表現失常,痛失金牌。這令看好他的人大為失望,體育評論家此時大都認為比昂迪很難走出失敗的陰影。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裏格曼教授卻另有看法。賽前,教授對美國遊泳隊部分選手作過“情緒智商”的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比昂迪具有不同尋常的樂觀情緒。所以教授認為,兩次失敗後比昂迪不會如常人那樣失去信心而一敗塗地,稍後的比賽中一定會有上乘表現。果然不出教授所料,比昂迪迅速調整狀態,反敗為勝,一舉奪得其餘五項的全部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