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如何在社交中調整好心態(3)(1 / 3)

另一項由心理學教授伯納多·卡達西組織進行的對1600人的測試表明:羞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根據津巴多的研究,其中約有35%的人屬於“情景性膽怯”,即在諸如當眾發言的緊張環境中,感到心跳膽怯。研究表明,在這個問題上,男女的敏感度是相同的。

克服羞怯可能沒有“靈丹妙藥”,但研究者的確發現了以下幾種可以克服膽怯的方法。

記日記,探尋恐懼的根源

精神病學專家克裏斯托弗·麥卡洛說:“書麵記錄是一種廉價、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了解自己的程度要比自以為了解的要少得多,而一旦寫出我們的所思所懼,往往連我們自己都感到驚訝。”

一位30歲左右的單身姑娘,曾是麥卡洛的病人。據麥卡洛介紹,她對約會持有嚴重的膽怯心理。打開她的日記,裏麵記錄著圍繞約會發生的每件事情:接男友電話、安排外出、約會中該說的話。由此,麥卡洛說,這位姑娘慮及的主題是:她一直擔心被她不愛的男人喜歡上,從而使自己陷於其中難以自拔。一旦她明白該對自己不想見的人說什麼,約會就不再有壓力感了。

盡管這位姑娘患的情景性膽怯症隻是她生活的一個側麵,如約會時才會異常緊張,但日記卻有助於克服暫時性的膽怯緊張心理,根據《征服膽怯:個人方法》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喬納森·奇克的觀點,2/3有這種膽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建設性的良方對症下藥。

假設一個“不害羞的你”

津巴多講述了一位50多歲的婦女依靠自身發現的方法來克服膽怯的故事。她在給津氏的信中寫道:“我發現當時我假設自己是劇中的某一角色時,我的窘迫感消失了。我隻是在舞台上,它隻是角色性格。”

津巴多認為,把自己劃分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這在外向型性格持羞怯心理者中較為普通,盡管他們常出沒於公共場所,但內心依舊羞怯。這種人約占接受測試人數的17%。

許多名星,包括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尼·卡森、大衛·萊特受,均有羞怯心理。而一旦麵對舞台或閃光燈時,他們又能瀟灑自如。這種成功的事例表明,一些原本膽怯的人如若有機會登台表演,參加社會辯論或宴會主持,膽怯即蕩然無存。

賓西法尼亞大學主持辛西亞·芬奇女士,曾幫助過一個試圖改變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而懼怕向父親開口的學生芬奇說:“他寫了自己恐懼對話的‘藍本’,如他該說什麼,他父親可能提出的問題,及他本人如何應答。”不久她發現,這位年輕人很快克服種種顧慮,與父親交流了對他來說很重要的各方麵問題。

自演“劇本”的好處在於,使自己置於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要求你的老板加薪,還是會見孩子的教師。當你做這方麵的操練時,你已準備好即將說什麼,對將要進行的對話充滿信心。

津巴多解釋說:“膽怯者往往太顧及自己的言行會給別人留下何種印象;而演員,會很容易地消除現實與角色的界線。讓你的行為表達出明確意義,就能反映你的真實自我。”

做好準備

津巴多·卡杜奇稱第一種方法為“社會調查”。他說:“如果要參加一個聚會,應先了解來客有哪些,他們的職業情況,有什麼興趣愛好。如果接觸未曾謀麵的生意人,應先弄清他們的背景,待開始談話時,你便會感到自我控製能力較以往大為增強了。”

另一項有效的準備是,先尋找一些誌趣相投的人,談論自己熟知的內容。加利福尼亞“憂慮治療中心”指導教師馬喬裏·科伯恩幫助過一位43歲的婦女,使她在陌生人麵前克服了局促不安的情緒。科伯恩了解到,這位婦女對縫紉感興趣,便建議她到縫紉班學習。在那裏,她能夠自在地與周圍人談論感興趣的話題,盡管那些人對她都很陌生。她在縫紉班的對話經驗又引導她參加班外的一些社交活動。於是,她與許多人建立了友誼。科伯恩說:“她開始變得真正喜歡交朋友了,在其它場合她再也不羞怯了。”

改變身體語言

心理學家阿瑟·沃斯默說:“羞怯給人的印象是冷淡、閃爍其辭等,但往往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實質上,他們不斷傳遞的信息是‘我膽怯,我害怕,我不安’。”很不幸,與之打交道的人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會把這種身體語言誤解為冷淡、自負,從而避之千裏。這就使膽怯者更加遲疑不安。

沃斯默說:“所有技巧中,隻要將身體語言稍做調整,就能產生令人吃驚的直接效果。病人很快會對我說,‘我上周與人談話的次數比去年同期要高!’”

沃斯默用了“SOFYEEN”這個詞。它形象地描述了有關身體語言的全部含義:“S”表示“麵帶微笑”,“O”表示“坦率開通”(手臂不要交叉),“F”表示“身體前傾”,“Y”表示“接觸”或友善性的身體接觸(例如握手),“E”代表“眼睛對視”,而“N”表示“點頭”(你在聽,而且已聽懂)。沃斯默宣稱:“通過使外在形象‘親和、溫柔’,你將獲得友好的回報,陌生人不再那麼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