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如何在社交中調整好心態(1)(3 / 3)

不卑,不亢,不傲

在社交中,無論是自卑還是自傲都是不可取的,它都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不健康、不自信的表現。一個人如果自卑,就會害怕與人交往,社交活動必然不順利。如果自傲,他又會不屑於跟別人交往,結果同樣是不會成功的。

所謂自卑,就是對自己的各個方麵(比如知識、能力等)估價過低、認為自己不行的一種錯誤的心理偏向。在中學生中,常有一些“膽小”的人,對於出頭露麵之事,比如課堂發言、演講、演出等,總是退避三舍;參加集體活動也從不多言;對於同學們自發組織的遊戲等,不敢積極參與,頂多隻是做個觀眾而已。他們極其敏感,習慣於自責,因而常常顯得心事重重、落落寡歡。這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他們並不是不願說、不願做,他們在交際中也有良好的願望,但總是怕自己說不好、做不好,怕當眾出醜,怕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同時,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又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常把別人的不快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有自卑心理的人又特別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倔強。於是,由不敢與他人交往,導致不願和他人交往,甚至與他人格格不入。這樣,又會加劇其自卑心理,由此成為惡性循環,給學習和生活帶來障礙。

如何防止和消除自卑心理呢?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隻要下決心改正或彌補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其次,要量力而行,正確地與別人比較。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奮鬥目標,不可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也不能老拿別人的長處跟自己的短處比。見賢思齊固然可取,但人各有所長,不可強求自己事事都強於別人。第三,要鍛煉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是把自己的一些小過失看成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要經得起挫折和失敗,不斷挖掘自身潛力,進而善於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爭取最後的成功。

人在初涉世事的時候,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自卑心理。但是如果你能給它一把鎖,把它深藏起來,你就會深刻地體會到,自信地麵對生活,遠比自卑要來得輕鬆、坦然。有一個青年,參加三次高考才上了大學,在大學裏由於忙著做生意,荒廢了學業,因而被校方勸退。中途走出大學的他便全身心地投人商海,然而命運之神始終不肯青睞於他,幾年下來,他已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

一天他去找一個朋友訴苦,他把心中所有的不滿都講了出來,朋友一直靜靜地聽著。他講完後站在朋友家的一麵鏡子前,看著鏡中容顏憔悴的自己,喃喃地自語:“為什麼我的生活一直是破碎的呢?”忽然,一直沉默的朋友拿起凳子把鏡子打碎了!看著散落一地的碎鏡片他驚呆了,不解地望著朋友。

朋友說:“你看著散落一地的碎鏡片裏不都有一個完整的你嗎?你並沒有因為鏡子的破碎而破碎啊!”

望著地上每一塊鏡片中正麵對自己的臉,他感覺朋友的一凳子已打碎了他心中一些固有的觀念,在這一刻他忽然感悟了,生活其實就如同這麵鏡子,無論它怎樣支離破碎,在每一個黯淡或明媚的日子裏,你都是完整的。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生活強加於你的形式,麗是在於無論在什麼樣的生活中,你都能活出一個真實而完整的自我來。

自傲與自卑相對。自傲的人喜歡過高地估價自己,在交往過程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淩人,覺得人人不如自己,不願與自以為不如自己的人來往。現在的年輕人,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使他們具有一種優越感,久而久之就滋生了自傲心理,形成惟我獨尊、目中無人的不良心理狀態。他們不懂得不論是家庭的小環境,還是社會大環境,要想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愉快地與他人交往,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與他人合作。應該懂得,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麵改之。”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要學會寬以待人,嚴於律己,這對於克服自傲心理都將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