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心平氣和,廣交朋友(4)(2 / 3)

要把朋友分等級其實不容易,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因此有時會把一片赤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水的人,也會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點醒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非得到被朋友傷害了才大夢初醒。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宰予;以言取人,失之子羽。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所以,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十分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你非得勉強自己把朋友分等級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可把傷害降到最低限度。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友,同慣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這是有害的。”

狄梁公任並州法曹之職,他的同僚鄭崇質應該出使邊遠地區,鄭崇質的母親年老體病,狄梁公說:“他的母親這個樣子,怎麼能夠讓她為兒子遠行而擔憂呢?”於是他去拜見上司蘭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蘭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他看到狄梁公這樣做,於是就對李孝廉說:“我們倆怎麼能不慚愧呢?”從此蘭仁基與李孝廉又和好如初了。

劉禹錫、柳宗元、王叔文三人是好朋友。王叔文犯事之後,劉禹錫被貶往播州,柳宗元被貶往柳州。柳宗元說:“播州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劉禹錫雙親還健在,如果一起搬到那種貧窮的地方,他的母親還能活下去嗎?我願意拿柳州來換播州。”後來因為柳宗元的請求,劉禹錫被改貶到別的地方去了。

以上幾位相知的朋友,為了對方而寧肯犧牲自己,如果能交到這樣的朋友,也就心滿意足了。

義氣不是無原則

友誼不是拉幫結派,也不是搞小團體聚會。友誼的封麵上清楚寫著三個詞語:朋友、純潔、交情。

有的人交朋友,將“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朋友之間,不分你我”、“有求必應,決不含糊”作為人生信條。在這些人的眼裏,哥們義氣重於一切。然而,哥們義氣不是英雄氣概,也不是俠氣,更不是大仁大義的氣質,哥們義氣害人害己。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哥們義氣是封建社會時期的產物。在舊時期,官僚、地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壯大聲勢,常常勾結強人,結為兄弟,聯合起來稱霸一方,欺壓百姓。處於社會底層的平頭百姓也往往因生活艱難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到處流浪,為了生存,有時也不得不以朋友結拜等形式團結在一起。一些農民起義隊伍為了增強凝聚力,加強協調、配合,也以朋友義氣作為人生準則。應該承認,在舊社會,勞動人民之間的這種義氣,確實起到了反抗壓迫、保護自身利益的作用。但這種哥們義氣、朋友義氣,畢竟是一種狹隘的、落後的小團體意識,與“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的社會新型人際關係是格格不人的。人與人之間本應平等互助,以誠相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不計恩怨,不拉幫結派。而出於“哥們義氣”拉幫結派,把正常的人際關係庸俗化,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和真誠的友誼。

其次,這樣的“哥們義氣”、“朋友義氣”,易使人墮落,不務正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些人鼓吹義氣第一,把朋友之間的支持和信任奉為最高的道德準則。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了朋友義氣,敢於兩肋插刀”。這些人關係緊密,有的還以兄弟姐妹相稱。他們在扭曲的情感心理支配下,有的在幫人打架時拚命衝殺;有的被哥們義氣所左右,喪失了原則,做出種種不應該做的事,從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有的視這樣的哥們義氣為精神寄托,不顧工作,不管家庭,從而造成工作沒成績,家庭關係也不斷惡化的後果。

再者,哥們義氣往往成為別有用心的人為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有些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到處投機鑽營,想方設法尋找門路。而哥們義氣又往往是他們借以實現個人目的的最佳手段。他們在找到合適的人選後,便使盡一切手段,拉關係,套近乎,使用小恩小惠、甜言蜜語的方法博取對方的好感和信任,建立親密的關係,進而達到“朋友之間,你我不分”的程度,在對方深深地沉陷於這種所謂的友情中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對方因礙於情麵,便喪失原則立場,不管所求之事是否合乎道德、法律,是否符合規章製度,都一概應承,幫助其牟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