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果(l802~1885)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他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長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成書時間:1831年
類別:長篇小說
經典欣賞
第十一卷一小鞋(節選)
流浪漢進攻教堂時,愛斯梅拉達正在睡夢中。不一會兒,聖母院周圍的喧囂聲越來越大,小山羊先驚醒了,驚恐不安,咩咩叫著,把愛斯梅拉達從睡夢中吵醒了。她一骨碌翻身坐起,聽一聽,看一看,給火光和喧囂聲嚇壞了,遂一頭衝出小室,跑到室外看個明白。隻見廣場上一片恐怖景象,那晃動的幻影,那混亂的夜襲,那在黑暗中隱約可見,猶如一大群青蛙那樣騰挪跳躍的醜惡人群,那烏合之眾的哇哇喊叫聲,那在黑暗中飛奔穿插的宛若夜間霧靄彌漫的鬼火似的若幹通紅的火把,所有這一切情景頓時使她覺得眼前是巫魔會的鬼魂,正在跟教堂的石頭妖怪進行一場神秘的戰鬥。打從兒時起,她滿腦子就充滿了吉卜賽部落的迷信思想,因此首先想到的是撞見了夜間才出沒的怪物正在興妖作法。於是,不由嚇得魂不附體,連忙奔回小室,躲在她那張破床上,縮成一團。
內容導讀
1831年前後,整個歐洲處於政治大動蕩中,封建勢力同資產階級正在進行複辟與反複辟的複雜鬥爭。
在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中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國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於1815年複辟。但資產階級必然勝利的曆史潮流不可抗拒。1830年7月,法國爆發了革命,結束了波旁複辟王朝的封建統治。
《巴黎聖母院》這部作品就是作家借用了中世紀題材對封建專製和天主教會罪行的揭露,也是對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動暴政的深刻批判。
《巴黎聖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義文藝觀。其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表現在:
一、離奇的情節。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富有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如:“奇跡王朝”對詩人奇特的審判;卡西莫多劫法場,抵禦千軍萬馬的進攻;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的屍骨一被分開就化為灰塵等。這些帶有虛構成分的故事情節,大大增強了小說的戲劇性和感染力。
二、非凡的人物。小說的人物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人物:愛斯梅拉達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卡西莫多的非凡則表現在他恐怖的外貌、古怪的舉動、驚人的體力,以及對愛斯梅拉達高尚而充滿自我犧牲的愛情;克羅德的禁欲和縱欲的矛盾等。這些人物的特點,表現了雨果作品中獨具特色的浪漫主義特征,即追求誇張、想象而不求細節的真實,不求酷似現實。
三、強烈的對比。作為一種美學理想,對比原則是雨果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征,貫穿著小說的始終。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對比:正麵與反麵人物的對比——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是善良、真誠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羅德、費比斯則是自私、冷酷和醜惡的人性的代表,善與惡十分鮮明地分別體現在這兩組人物身上,產生了強烈的對照。還有正麵與正麵,反麵與反麵人物之間的對比以及人物自身對比,如卡西莫多外貌與心靈的對比等。對比原則的運用使得小說的情節和人物猶為奇特,主題更鮮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濃烈的色彩描繪了中世紀特征鮮明而絢麗的城市圖景,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絢爛和奇特聲響的世界。這些描寫都極強地增加了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
《巴黎聖母院》的問世,不僅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巴黎聖母院,記住了巴黎聖母院,同時,小說以其積極的社會主題和浪漫的藝術情懷更給這座教堂賦予了全新的社會價值和思想內容,使之成為人們心目中正義、善良與進取精神的象征。
文學常識概覽
法國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裏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首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它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聖母院的正外立麵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麵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曆代國王的28座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後來,雕像又重新被複原並被放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