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歌德
成書時間:1831年
類別:詩劇
經典欣賞
第一部夜(節選)
你聽著,值不得再把快樂提起。
我要委身於最痛苦的享受,委身於陶醉沉迷,
委身於戀愛的憎恨,委身於爽心的厭棄。
我的胸中已解脫了對知識的渴望,
將來再不把任何苦痛斥出門牆,
凡是賦予整個人類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內心中體味參詳,
我的精神抓著至高和至深的東西不放,
將全人類的苦樂堆積在我心上,
於是小我便擴展成全人類的大我,
最後我也和全人類一起消亡。
內容導讀
歌德是德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國文學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也使自己獲得了不朽的世界聲譽。他的《浮士德》同《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一同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也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魔鬼靡非斯托瞧不起人類的理性,與天主打賭,自信能夠引誘飽學之士——浮士德,使其墮落並將其靈魂劫往地獄。而天主卻認為人在奮鬥中難免迷失,但終究會意識到正途。天主相信浮士德——人類的理性最終能抵製惡魔的誘惑,但也想找個負麵的東西鞭策人的精神,於是同意了靡非斯托的要求,把浮士德交給他進行賭賽。
初登場時,浮士德是個年過半百的老學究。他知識淵博卻對已有的書本知識不滿足,渴望了解一切神秘的東西。靡非斯托趁機和浮士德訂約打賭。靡非斯托願做他的仆人為他全麵服務,條件是:一旦浮士德對現狀心滿意足,就得交出靈魂,來世為靡非斯托服務。浮士德不相信自己有知足的一天,立即答應了。
立約後,靡非斯托首先帶浮士德來到一家酒店,和大學生們一起飲酒作樂。之後又領他到魔女的丹房裏,把他變成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年輕的浮士德看中了市民少女格莉琴,在靡非斯托的慫恿下很快占有了她,使她懷孕。為了偷情,格莉琴給母親服了過量的安眠藥。哥哥瓦倫廷和浮士德決鬥,也死在其劍下。格莉琴因為未婚生子而被抓進監獄,被判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心中傷痛不已。
不久,他們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之上。因為財政空虛,內憂外患,該國君臣惶恐不安。靡非斯托獻計挖取地下寶藏、大量發行紙幣,以解決經濟危機。果然,皇帝簽名的紙幣使帝國上下為之一振。高興之餘,皇帝想親眼目睹希臘美男美女帕裏斯和海倫的真容再現,便命浮士德去辦。不料,浮士德自己也被魔術變出來的海倫的美麗所深深吸引,就在短短的一瞬間他用鑰匙觸到了帕裏斯而引起爆炸,美人變成煙霧匆匆消失了,他自己也昏倒在地。
靡非斯托把浮士德扛回了書齋。他找到了已成為博學大師的瓦格納幫助浮士德實現對海倫的夢想。瓦格納用稀奇古怪的燒瓶製出了一個透明的小人,讓小人在瓶中為他們發光照亮道路,飛往希臘神話的發源地去尋找海倫……
《浮士德》廣泛運用象征、典故,其中比喻是最重要的藝術特征。這些象征、典故、比喻,不局限於一詞一語,而是涉及眾多的文學意境、人物原型、故事模式,進而貫穿全書,形成整體的文學隱喻,如:海倫象征著古希臘藝術美,歐福良象征拜倫等浪漫派詩人,浮士德的人生則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縮影等。因為關涉歐洲文化淵源,這些象征、比喻的理解,對於普通讀者有一定的困難。但借助譯者的注釋,細心的讀者朋友會從歌德那裏學到寶貴的人生智慧。
文學常識概覽
歌德與《浮士德》
《浮士德》創作成書於1803~1831年,前後延續近60年。作者親身經曆了18世紀、19世紀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與拿破侖等曆史人物有過交往。晚年時,歌德擔任魏瑪公國的宰相,領導魏瑪劇院。精力充沛的歌德在業餘時間還鑽研過許多科學問題,對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密切關注。這一切經曆和感受,歌德都把它們天才地融進了長篇詩劇《浮士德》之中。《浮士德》是詩人歌德對歐洲民間長期流傳的“浮士德傳說”的再創造,更是一座藝術與思想的寶庫。它是馬克思最喜愛的著作之一。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也稱《浮士德》為德國“世俗的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