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吃小虧的男人有大福
在生活中,那種處處要占便宜、不願吃虧的男人,到頭來反而會吃大虧。而那些懂得吃小虧的男人往往會得到大福。所以說,懂得“吃虧是福”的男人最命好。這也是為許多曆史經驗和先人後事所證明了的。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對待士人非常真誠,感動了一個具有真才實學而又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要叫人到其封地薛邑為他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自己願意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回來?”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
馮諼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老百姓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憤憤有怨言。聽到了老百姓的怨言,馮諼就召集起邑中的老百姓,他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諼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數年後,孟嚐君被小人誣陷,官位也保不住了,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熱烈歡迎,表示堅決擁護孟嚐君。孟嚐君非常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買義”的一番良苦用心。這就叫“吃虧是福”,有所失必有所得,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男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清康熙八年,浙江寧波人樂尊育在北京創辦了同仁堂。那時候北京大柵欄並不繁華,大街上隻有稀稀拉拉的幾家店鋪,同仁堂就坐落在這條胡同裏。在同仁堂開張營業以前,前門大街已有幾家藥店,人們都到這幾家藥店去抓藥,很少有人知道同仁堂。
忽然有一天,在大柵欄胡同東口,出現了一座金光閃閃的銅牌樓,上書五個鬥大的字——同仁堂藥店。人們因此知道大柵欄胡同裏也有一家藥店,到這裏抓藥,不但不用等,而且藥材地道,貨真價實,很快藥店的生意就興旺起來了,原來這是老東家樂尊育的高招。
轉眼兩個月過去了。一天,掌櫃的喜盈盈地對樂尊育說:“老東家,這兩個月的買賣比過去一年還強呀,您樹起的銅牌樓,就像樹起了一座金山啊!”樂老先生說:“咱們不能知足得太早啦!應該繼續想辦法。”
每逢有廟會的日子,同仁堂就在隆福寺、護國寺、蟠桃宮、白塔寺等地,擺上茶桌,夏天準備好綠豆湯,向遊客免費供應茶湯。很快在整個北京城,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知道大柵欄有家藥鋪叫同仁堂。來這裏抓藥的人越來越多,而前門大街的那幾家藥鋪倒落個冷冷清清。
每逢朝廷會試,各地舉子絡繹不絕地來到京城,他們聚集在前門內外的旅館裏,一邊休息一邊躍躍欲試地等待考期的到來。這時,同仁堂便在各主要路口設置帶有“樂”字的大紅燈籠,做路燈照明用。各地舉子隻要走到十字路口,便自然會想起同仁堂。同仁堂還給來自各地的每位舉子送上一盞帶有“樂”字的小燈籠,供夜晚走路照明用。同時同仁堂還給每位舉子免費送上一劑平安藥,預防水土不服,以免因病而誤了考試。這樣人們一見提有“樂”字小紅燈籠的人,便知道是應試的舉子。
“吃虧是福”是智者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鄭板橋曾說過:“吃虧是福。”這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他一生閱曆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對待小事情要善於吃小虧,對待小人更要敢於吃虧,這是一種未來之大福。
容人一時之錯必有福報
《東周列國誌》所描述的膾炙人口的“絕纓會”,說的就是楚莊王的寬闊胸襟和超人的度量。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平定反叛之後,設宴招待群臣,名曰“太平宴”。當時楚國文武百官俱來赴席,直喝到日落西山,楚莊王讓人點上燈繼續喝酒,後又叫出許姬為大家敬酒。突然,一陣風吹滅了燈火,席上有一位將領看到許姬年輕貌美,就趁著燈火被風吹滅的時候,暗中扯許姬的衣裙,拉許姬的小手。許姬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她左手絕裙,右手順勢將那個將領的帽纓揪了下來。許姬取纓在手,趨步走到楚莊王跟前,在楚莊王的耳邊輕輕說:“我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無禮,乘燭滅,強牽我袖。我已攬其纓在手,大王快命人點燈,看看是哪個小子幹的!”楚莊王聽完,反而命令掌燈的人:“不要點燈!”然後,楚莊王對眾人說:“寡人今日要與諸卿開懷暢飲,大家統統絕纓摘帽,喝個痛快。”當眾人摘下帽纓之後,楚莊王才命令把燈火點著,於是,那個調戲許姬的將領便被遮掩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