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良得到這本書後,他就認真學習起來,從中學到了很多謀略,並且還時刻遵守老人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立誌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己,從而成就一番大事。果真,張良後來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
讀過曆史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張良年輕氣盛,甚至還隻身刺殺過秦始皇。在經過老人的教誨之後,他的為人處世風格才有了很大的轉變。其實,橋頭的老人用傲慢無禮的態度來考驗他,目的是使張良能經受得住屈辱。如果張良能忍受,那麼以後就可以成就大事業。其實,老人認為張良才能有餘,而擔憂他的度量不夠,因此要挫挫他的銳氣,使得他能夠忍小辱而成大事。可以說,帶領張良走上今後成功之路的就是橋上那位老人。雖然老人給張良的兵書功勞不小,但是歸根結底得益於老人對張良性情上的教誨與磨煉。
後來,司馬遷這樣評價張良:“我原來認為他一定是一個很高大而且是特別魁梧的偉丈夫,看到畫像,才知就像一個女人那樣纖細。”後來的張良整個形象都變了,整個氣質都變了,原來那個行刺秦始皇的殺手,後來經過不斷地修煉,最後曆練成能屈能伸的男子漢。
由此可見,張良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人自我磨煉的過程。任何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能忍能容,能屈能伸。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命的男人是磨煉出來的,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一樣,隻有不斷地磨礪才能熠熠生輝。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是一個優秀男人個性意誌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優秀男人處世的謀略。尤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得事事如意,如果男人能學會忍耐,必將受益終生。忍則是男人為人處世的利器,它能幫助男人擺脫困境,讓男人處於一個更加主動的地位。
懂得忍讓的男人能逢凶化吉
在為人處世中,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不妨先退讓一步,利用忍耐暫時躲避。其實,你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另辟蹊徑重新占據主動。當然,忍字頭上一把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就需要男人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與很高的個人修養。
有時候,能做到一時之忍,是避禍避災的最好選擇。避過黴運和禍端,也是一種幸運。
明朝蘇州城裏有一位尤老翁,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裏間盤賬,忽然聽見外麵櫃台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尤老翁一向謹守“和氣生財”的信條,先將夥計訓斥一通,然後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
可是趙老頭板著的麵孔不見一絲和緩之色,靠在一邊櫃台上一句話也不說。挨了罵的夥計悄聲對老板訴苦:“老爺,這個趙老頭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我剛一解釋,他就破口大罵。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點點頭,打發這個夥計去照料別的生意,自己過去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下,語氣懇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你的來意,過年了,總想得有件體麵點的衣服穿。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什麼事都好商量,何必與夥計一般見識呢?你老就消消氣吧。”
尤老翁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馬上吩咐另一個夥計查一下賬,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來。然後,尤老翁指著這幾件衣服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裏不可缺少的衣服,這件罩袍你拜年時用得著,這三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餘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裏。”
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領情,拿起衣服,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並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沒想到,當天夜裏趙老頭竟然死在另外一家店鋪中。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店主逼死了趙老頭,與他打了好幾年官司。最後,那位店主被拖得筋疲力盡,花了一大筆銀子才將此事擺平。
事情真相很快也透露了出來,原來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後走投無路,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寧可吃虧也不與他計較,趙老頭覺得坑害這樣的人實在是太缺德了,即使到了陰曹地府也會遭報應,所以他隻好趕快撤走,在毒性發作之前又選擇了另外一家店鋪。
事後,人人紛紛稱讚尤老翁命真好,躲過了這場禍。而尤老翁說:“我並沒有想到趙老頭會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我隻是根據常理推測,若是有人無理取鬧,那他必然有所憑仗。在我當夥計的時候,父親就常對我說:‘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那麼很可能就會變成大的災禍。”
故事中,尤老翁的忍也可以說是一種避禍的最好手段,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知道對方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挑釁自己,必然有一定的依仗,如果不能忍讓,讓對方把依仗使出來,那麼尤老翁的麻煩可就來了。忍幫助尤老翁躲過了一場大禍,所以我們說,懂得忍讓的男人往往也是最命好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