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凡繇聽說後謁見燕王,勸諫說:“從前以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當您的臣子。現在看來你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凡繇回答說:“鬆下之亂,我們的先君不得安寧被俘,您對此感到痛苦,但卻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而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您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燕王說:“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隻有燕王的使臣獨獨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讓我改換使臣以表請罪’。”
最後,聰明的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見,又派了一個使臣到齊國去。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人讓燕王派來的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王非常恐懼,因而派我來請罪。”
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官員、侍從炫耀。於是齊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訴燕王,讓燕王返回宮室居住。這樣,由於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從而保全了國家,化解了齊王的陰謀,為他後來攻打齊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試想假如燕王逞一時之怒,匆忙去攻打齊國,恐怕已成為齊國刀俎下的魚肉了。
由此可見,男人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所以,大凡心誌高遠、胸懷韜略的男人,都是非常善於忍耐的人。
唐朝時,有個大臣叫子弘,他好學博聞,為人忠厚,性情寬宏大量。皇帝非常器重他,給予特殊的禮遇,但子弘依然車服卑儉,對人忠厚謙讓。因此他不但官場上人緣好,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中發生的一件事,更充分說明了他的心胸和度量。他的弟弟子醜,為人凶悍,經常酗酒鬧事。一次子醜喝醉了酒,酒後將子弘的馬給射殺了。子弘從外麵回來後,他的妻子迎上前來對他說道:“叔叔酒醉後耍酒瘋,將馬射死了。”子弘聽了,什麼也沒說,隻是讓家人將馬弄去賣了。子弘的妻子卻不滿意,老是嘮叨不停。這時子弘說道:“我已經清楚了。”此時他一點兒也沒顯出生氣的樣子,臉色溫和,手拿書卷,繼續讀書。
妻子見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慚愧,從此以後不再提子弘殺馬之事。因此,子弘家中一片和氣,沒有任何人說閑話,弟弟也因此收斂了不少。
逆境當順受,忍可以驅走黴運,避開禍端。對於現代人來說,“忍”字更是一切好處的關鍵所在,不自忍必敗。有時非但如此,甚至還可能危及性命,因此男人要想命好,要想隨心如願做一番大事,必須有小忍,必須有開闊的心胸。
男人百忍之後一定能成金
在男人處世的過程當中,忍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學會忍,男人必須要能放下身架,磨掉銳氣,這是靈活處世的第一步。俗話說,百忍成金。對於任何一個男人而言,隻有懂得了忍的內涵才算真正的成熟。忍是一種理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成熟。一個追求成功的男人會在關鍵時刻忍得住挺得住。
曆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他足智多謀,命也算挺好,他就是憑借善忍而成就一生功績的。這個人就是興漢三傑之一的張良。讓我們看看張良是如何通過忍的智慧來走上仕途的。
有一天,張良打柴回來的路上路過一座小橋時,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了橋下,並且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愣了一下,心想明明是這個老人家故意把鞋丟到橋下的,為什麼要讓自己去撿呢?可是張良轉念一想,老人家年紀大了,幫幫他又有什麼不可呢?於是,張良放下手中的柴擔,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老人。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於是,張良就跪在地上,把鞋子給老人穿上。老頭和藹地對張良說:“我看你這孩子很不錯,值得教導,五天以後天一亮,你就來這和我見麵。”
五天後,天剛剛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誰知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上等著張良了。老人很生氣地說:“年輕人這麼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敢遲到,長大後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老人說完扭身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先到那裏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遍雞叫了,你怎麼才來?五天以後再早一點來見我!”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橋頭去等著那個老人。不一會兒,那個老人也來了,他高高興興地說:“小夥子,你要成就大事業就必須信守約定,說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接著老人從懷裏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對張良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成為皇上的老師。”說完,老頭就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