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心胸寬、度量大的男人最命好(1)(2 / 3)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裏麵有一個命運很不好的男人——周瑜。周瑜聰明過人,才智超群,但是,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對於比自己高明的諸葛亮更是耿耿於懷,常常想要置諸葛亮於死地,可是卻常常略遜諸葛亮一籌。諸葛亮針對他心胸狹窄的性格弱點,巧設“三氣周瑜”

之計,使他“怒氣填胸”、“金瘡迸裂”,這位年輕英武,具有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賠了夫人又折兵”,惱羞成怒,吐血而死。他死前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遺言其實就是他狹隘胸襟的真實寫照。在麵對失敗時,周瑜不是從自己的身上找不足,而是忌妒諸葛亮的才智高於自己,處處加害於他,最終致英年早逝。

不可否認,每個男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隻不過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罷了。但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他的目標是要做到最好。當他發現有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會激發自我潛能,通過對自我的超越來與別人競爭,使自己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麵,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一個心胸狹窄的男人,雖然從他忌妒別人的那一刻起,已對敵人的謀略產生自愧不如的心理了,卻還是不能接受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有人比自己強。於是就心煩意亂,盤算著如何削弱對手的能力進而來表現自己。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們會頻頻地向他人挑釁,諷刺挖苦。

其實,周瑜就是這樣一個心胸狹隘男人的典型,即便是滿腹才華那又如何?心胸狹隘之人終究成不了大事。周瑜乃一國之棟梁尚且如此,換作現在的平凡大眾,又怎會有一個好的命運呢?縱觀古今,那些成大事的男人都善於借力,善於管理,善於使用比自己強的人,比如劉備、劉邦、曹操等。承認別人比自己強的男人是智者;允許別人比自己強的男人是慧者。因此,每個男人都應有自知之明,豁達大度,寬容他人。

但是,幾千年來的流轉輪回,似乎將男兒的“英雄氣概”淘盡了,男人原本的大度胸懷,健壯體魄,逐漸地被自私、狹隘的“無病呻吟”所替代,真的很可悲。一些有誌之士在大聲呐喊“還我男人氣概”之時,結果總是連連失敗,不盡如人意。

18世紀,法國有兩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他們是一對論敵,對定比定律爭論了9年之久,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最後的結果,以普魯斯特的勝利而告終,普魯斯特成了定比定律的發明者。然而,普魯斯特並沒有得意忘形。他真誠地對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質疑,我是很難把定比定律深入研究下去的。”而普魯斯特也特別向公眾宣告,發現定比定律,貝索勒功不可沒。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他的做法終於引起了議員們的不滿。於是,一個議員便對他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把他們都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是啊,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普魯斯特和林肯的做法令人敬佩,這也使他們的形象更為高大,更加成功。普魯斯特的大度成就了他的美名,林肯的胸襟彰顯了他的睿智。這樣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作為一個男人就應該大度一點,學會容忍。否則不僅會使他人深受其害,還會使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睚眥必報,隻能說明你無法虛懷若穀;言語刻薄,是一把雙刃劍,最終也割傷自己。惡罵會使我們厭惡,侮辱會使我們憤怒,隻有寬容會使我們感到欣慰與偉岸。所以,當你因為不滿或其他的一些小事而生氣或是斤斤計較之時,要告訴自己把心放寬,不要讓這種情緒成為你的負累。

男人有容德乃大,能忍事情才好辦

小不忍則亂大謀,男人就怕心高氣傲。有的男人之所以富貴為世人所尊重,都是從忍辱中得到的。唐代名相婁師德就是著名一例,正是因為能忍,這位看上去有些“窩囊”的男人卻安安穩穩地當了30年的宰相,不能不說他是一個官命很好的人。

婁師德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是江都尉,後升為平章。當他弟弟被提升為代州製史的時候,婁師德對弟弟說:“兄弟,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人們所嫉妒的,你怎樣才能避免呢?”弟弟回答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向我臉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罷了。”婁師德傷心地說:“這正是我擔憂的。人家往你臉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違反他的意願,加重了他的怒氣。往你臉上吐唾沫,不擦它,讓它自己幹了,應當笑著接受下來。”

婁師德的做法雖然有些過激,但是他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男人必須具有寬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諺語說:“得忍且忍,得誡且誡,不忍不誡,小事成大。”這話說得有一定道理,男人唯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否則一個男人趾高氣揚,目中無人,必然會吃虧。

齊國攻打宋國,燕王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氣憤,就召來有關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