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講誠信、人品好的男人最命好(5)(1 / 2)

李嘉誠把麥理思、周千和、周年茂、霍建寧、馬世民、洪小蓮這些人籠絡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共守江山。其中,周年茂、霍建寧都是30來歲的年輕人,但是他們有能力。李嘉誠的用人之道就是:不管你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不管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隻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你為我工作,我一定會給你豐厚的回報。他敢於起用洋人,如麥理思、馬世民等,李嘉誠財團之所以成為縱橫東西的跨國公司,很大程度上便是這些洋人出謀獻計,又充當大使在前方“衝鋒陷陣”的結果。

英國人麥理思可謂是李嘉誠的得力助手,他畢業於劍橋大學經濟學係,對西方現代化的科學管理知識了如指掌,並具有豐富的管理才能和經驗,自1979年加入長江實業擔任執行董事,於1987年升任集團副主席,同時又兼任和記黃埔及香港電燈集團副主席。他一直追隨李嘉誠左右,為生氣勃勃的李氏王國大效其力。

英國人馬世民也非常受李嘉誠的器重,他成功地為李嘉誠出使“西域”,幫助李嘉誠財團拓展了許多新的市場。從此,便得到了李嘉誠的信任和賞識。

所以,在李嘉誠身邊工作的人個個都是精英。有這樣的團隊,李嘉誠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以上所有的例子都可以讓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良好的合作會加速男人的成功。一個男人想要在短時間裏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沒有別人幫忙是肯定不行的。

男人人際交往不敗的必備品德

對一個男人來說,如何與人相處,使自己的事業有一個良好的人際基礎作為支撐,而不是到處樹敵,使自己寸步難行,這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這方麵的成功經驗就是,“待人以誠以恕”。他認為為人處世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最終也能立已達己,曆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點。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不但為曾國藩贏得了人格魅力,也為他最終成就事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曾國藩奉行的“待人以誠以恕”的品德集中體現在他正確地處理與左宗棠的關係上。曾國藩為人拙誠,語言遲訥,而左宗棠恃才傲物,語言尖銳,鋒芒畢露。左宗棠隻比曾國藩小一歲,但他屢試不中,科場失意,蟄居鄉間,半耕半讀。鹹豐二年,左宗棠已經四十一歲,他才由一個鄉村塾師入佐湖南巡撫張亮基,當了個“刑名師爺”。後張亮基遷為湖廣總督,左宗棠於鹹豐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僚共達六年之久。曾國藩、左宗棠雖非同僚,卻同在湖南,常有摩擦。傳說,曾國藩見左宗棠為老婆如夫人洗腳,就笑著說:“替如夫人洗足。”左氏以牙還牙,立即諷刺說:“賜同進士出身。”

有一次,曾國藩幽默地對左宗棠說:“季子才高,與吾意見常相左。”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進去。左宗棠也絕不示弱,說:“藩侯當國,問他經濟又何曾!”也把“曾國藩”三字寫進了其中,而且含有鄙夷之意。這些傳之甚廣的言談,或為後代文人編造之辭,不足為信,但簡單的對話,確實反映了左宗棠桀驁不馴的個性。

左宗棠頗有識略,又好直言不諱。鹹豐四年四月,曾國藩初次出兵,敗於靖港,投水自盡未遂,回到省城,垂頭喪氣。左宗棠就責備曾國藩,事情還未到不能辦的時候,自尋短見是不當的行為,何必出此下策。這使得曾國藩無言以對。

鹹豐七年二月,曾國藩在江西瑞州營中聞父喪,立即返鄉。左宗棠認為他不待君命,舍軍奔喪,是很不應該的,湖南官紳對此也嘩然應和,這也使曾國藩頗失眾望。

但是曾國藩並沒有因為左宗棠的種種不敬行為而嫉恨他。第二年,曾國藩奉命率師援浙,路過長沙時,特登門拜訪,並集“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為聯,求左宗棠篆書,表示和好之意,使兩人一度緊張的關係趨向緩和。

曾國藩的寬宏大度、不計前嫌還表現在他在鹹豐十年對左宗棠的舉薦上。在這以前,曾國藩也曾舉薦過左宗棠。例如,鹹豐六年正月,曾國藩奏左宗棠接濟軍餉有功,因而,朝廷命左宗棠以兵部郎中用。左宗棠性情剛直,又得罪了不少人,在湖南“久專軍事,忌者尤眾”,於是碰上了樊燮事件。樊燮為永州鎮總兵,挪用公款,左宗棠為此代巡撫駱秉章擬奏折,要求將樊燮撤職查辦。誰知樊燮受人挑撥,向湖廣總督官文反告左宗棠。最後湖廣總督竟將這案子報到朝廷,朝廷因命考官錢寶青審訊,傳左宗棠到武昌對質。鹹豐帝甚至密令湖廣總督:“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此事,京城內外聞之者莫不震驚。情急之下,駱秉章與湖北巡撫胡林翼上疏力保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