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呂布又倒向了曹操,可曹操是真心對呂布嗎?非也,陳登到許都見曹操後,乘機告訴曹操,呂布有勇無謀,輕於去就,反複無常,應早日把他除掉。曹操也把心裏話告訴陳登說:“呂布狼子野心,確實難以久養。不是您,別人是難把他看清楚的。”
曹操當即任命陳登為廣陵太守,並把其父陳矽的秩祿增加為“中二千石”。臨別時,曹操拉著陳登的手說:“東邊的事情,就托付給你們父子了。”
意思是讓陳登父子暗中集合部眾做內應,待機除掉呂布。
呂布終究沒鬥過曹操,在白門樓被曹操勒死了,縱觀其悲劇命運,其勢力沒有曹操大是一方麵,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出爾反爾的個性,搞得部眾上下離心,內外無一人願意幫他,都視其為反複無常的小人,如此性格之男人怎麼能成大事呢?
李嘉誠靠什麼獲得雙贏
李嘉誠被人稱為商場上的超人和太極高手,因為他善於謀算,又善於使用柔術。他固守自己的原則,但又不失靈活圓融,在自己的原則之下能夠把爭利與讓利並為一手。在商場上,他總是力求做到方圓兼濟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標。在香港這個魚龍混雜的競爭社會,巧取豪奪而致富的人肯定不會少。李嘉誠曾經莊嚴宣告:“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李嘉誠這樣堅持清清白白賺錢的原則,堪稱男人中的楷模。
李嘉誠認為,與金錢相比,男人的人格魅力是金錢所買不來的,這是一筆更大的財富,相對於賺錢,名譽受損反而更不可忍受。針對有政客拿他“說事”,李嘉誠感到委屈,憤而為自己辯解:“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事實上真是如此。李嘉誠遨遊商海數十年,對原則問題向來說一不二,哪怕大把銀子堆在眼前,不動心就是不動心,這大概是李嘉誠王國多年不敗的一個法寶。
李嘉誠曾經在巴拿馬國投資,擁有集裝箱碼頭、飛機場、旅館、高爾夫球場以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拿馬政府為表感謝,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禮物。麵對送上門的錢財,李嘉誠卻婉言謝絕,他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馬總理找到李嘉誠,說:“一大堆商人追著要這個牌照,我們都沒有給,你這麼大的投資,我一定要給你,你有三家旅館,隨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難卻之下,李嘉誠做出妥協,決定不接受賭場牌照,但是在旅館外麵另外建獨立的房子給第三者經營,並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談條件,李嘉誠的公司隻賺取租金。
李嘉誠說:“旅館的客人要去那兒,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館裏絕對不開設賭場。”用現代的人眼光來看,這件事情當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方法,但李嘉誠卻說:“這是我的原則,原則必須堅持。”
李嘉誠商海生涯中對方與圓、屈與伸的掌握與運用,可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屈與伸之間爭利與讓利兼顧是最複雜的方圓之道,更是最符合實際最有實用性的法則。曾有記者詢問李嘉誠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道:“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有很多人並不明白“把爭利與讓利並為一手”的妙處,認為自己可以獨賺的為什麼要與人分享?更不可能大頭給人自己得小頭,這樣的生意經一般商人不會念,所以他們成不了李嘉誠。
1992年1月,榮智健的中泰集團宣布第三次集資計劃,配售11.68億新股,集資25億港元,用以收購未持有的恒昌64%股權。榮智健突然向其他股東全麵收購,市場議論紛紛,有人說榮智健過河拆橋。李嘉誠極為爽快地接受了榮智健的收購條件,將手中所持恒昌股作價15億港元售予榮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誠名利雙收,既贏得幫襯榮智健的名聲,又獲得實惠——售股盈利2.3億港元。榮智健完成全麵收購後,中泰不僅成為紅籌股,還於1993年上半年進入藍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