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與郭安娜(1 / 2)

郭沫若與郭安娜

一個偉大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不僅事業上會有曲折的經曆,在個人生活上往往也會經曆一些曲折。革命的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同誌的婚姻問題就是如此。

郭沫若出身於四川樂山一個封建家庭。他和元配夫人張瓊華(一作群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這使青年郭沫若極為痛苦,因而他就離家出走。待他再度回鄉已是年將半百的中年人。張瓊華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無異守活寡,十分令人同情。但郭沫若完全出於對封建製度的反抗,因而也得到人們的理解。據說他1939年第一次日到家中謁見老父,跪在老父前乞恕未能盡孝之罪,老父指著張瓊華對郭沫若說;“你應向她一跪,30年來她一直代你這個不孝兒子侍奉我們兩老。”於是郭沫若對瓊華夫人長揖到地。不久郭父病逝,郭沫若攜於立群和他們的長子、也即郭的五子漢英奔喪。張瓊華把自己的臥室,也即早先的洞房讓給他和於立群睡,自己卻到後麵一間,孤衾獨宿……

郭沫若流亡日本時和安娜(即佐藤富子)自由戀愛而結合。他倆之間不僅有十分真摯的愛情,還有長期患難與共的經曆,我們可以從郭沫若早年留下的作品中讀到熱情頌揚安娜堅貞純潔種種美德的詩急稱安娜為“我的瑪麗亞”!也可讀到在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中安娜夫人怎樣無保留地支持他的動人記錄。特別是安娜不顧家庭反對,甚至不惜與自己的家庭斷絕關係,毅然決然地與郭沫若結婚,後來又克勤克儉、全心全意支持郭沫若從事文藝活動、參加革命和埋頭學術研究,尤引起人們對他的崇敬。

郭沫若參加北伐,其後又參加南昌起義,當他發表了震動世界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後,遭到蔣的通緝,在亡命日本前夕,他得了一場重病,靠了安娜夫人悉心看護,才得以從死亡線上掙紮出來。出院之日,他寫了《歸來》一詩,詩中說:“我的生命是她救起了的”,“這是我的妻”,“你是我永遠的惟一愛人!”

七·七事變起,郭沫若毀家紓難,再度投筆從戎,他“別婦拋雛”從日本口到祖國。這一昂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甚為可貴的。抗戰爆發後,中日兩國成為敵國,郭沫若被迫與安娜訣別,不久與於立群同居。新中國成立後,安娜攜子女全部回到中國定居。此後,未見郭沫若有一詩一文對這位曾經山盟海誓、甘苦與共的恩愛妻子有所記述和表示。有人說是郭沫若把安娜忘了,這是不是事實呢?就筆者所知,他對安娜夫人並沒有忘情。

當郭沫若下決心別婦拋雛毅然歸國時,雖然事先也曾與安娜商量,並得到安娜的同意和支持,但臨行沒有告訴安娜,為的是怕親眼見愛妻悲泣,而移其初誌。因此當7月27日黎明前四時,郭沫若輕聲起床,掃視全室一遍,四子一女,都在酣睡中,安娜被驚醒,還不知有極為巨大的打擊立刻要臨到她的頭上。她扭開電燈,靠在床頭上低頭看書,郭沫若走近她身邊,輕輕地吻了她一下,熱淚立即湧泉般淌到詩人的麵頰上,幸未為安娜察覺。斯時“殘月在天,零露在田”,他悄然離家。歸國後他曾多次同友人談起,也不止一次寫在他的文章裏。特別是歸國四個月後,他接到日本友人一封信,信中提到他潛離日本後,日本憲兵就把安娜和長子和夫拘捕起來達月餘,毒刑拷打,以至不能行路。同時四個幼小子女在鄉,也常遭到無賴的襲擊。得此信後他的心猶如刀割油煎,曾寫一首七律抒發了那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