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學家國分康孝夫婦在《男性之謎》一書中,把男性的罪孽感歸因於男性的“自律原則”。
男性是自主意識強、勇於承擔責任的,無論做什麼事,總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自律原則”。
不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要依靠自己的判斷,一旦出了差錯,豈有不感到負疚或自責之理?
女性的情況則不同,她們做錯了什麼往往隻感到羞愧,很少懷有罪孽感。這是因為女性更重於“他律原則”,其行為準則是“別人怎樣我怎樣”。所以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如意還是上當受騙,她們都不會負主要責任,也自然不會產生什麼罪孽感,頂多因自己的失誤而油然產生羞愧感罷了。另外,男性所從事的工作一般都比較重要,往往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其失誤或失敗給親友帶來的危害要大些。而女性時常扮演次要的、被動的角色,起的作用較小,責任也相應小些。這也許是男女差異的根由之一。
男人有脆弱心理
劉先生是個英俊瀟灑的男士,身材高大,風流倜儻。追求他的小姐很多,但他偏偏愛上了一位“吉普賽女郎”,而且是一位如卡門一樣難以馴服的女郎。當他嚐到了愛的甜蜜時,卻因小小的失誤被女郎拋棄,於是,他自己不聲不響地跑到一家麥場上點火自焚了。
孫先生雖然長得並不英俊,但很有才華,幾年前和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結了婚。因他經常發表文學作品,所以常有女性讀者上門求教。可是愛吃醋的太太卻不讓他單獨接觸任何女性,常常背後盯梢,並在他和別的小姐談話時突然出現,甚至給他難堪。
他怕別人說他是陳世美式的男人,沒有勇氣離婚。對妻子的無禮又缺乏對策。有一次夫妻倆仿佛和好了,像熱戀時一樣親昵,預備做愛。不想他一句話沒說好,又遭到太太的一串刻毒的咒罵。從此,他患上了陽痿症!像以上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為什麼作為陽剛者的男人,也會如此脆弱呢?
男人和女人在社會的大舞台上,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社會要求男性角色堅強勇敢,富於理性,富於責任感,……有時候,這種要求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
女人得意時可以舞之蹈之又說又唱也無妨,悲傷時可以盡情嚎啕大哭,憤怒時可以盡情大膽地嚎叫怒罵,甚至歇斯底裏。而男性則是理應剛強無比的,無論內心有幾多憂愁、幾多痛苦,他必須“打落了牙齒往肚裏咽”——強忍著。忍得了得忍,忍不了也得忍,否則就不是地道的男子漢。男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麵不改色心不跳,不能表現怯弱、無助、悲傷、痛苦,要始終保持穩重的風度,最好像男人的西服那樣隻有一種樣式,表情越少越像男人。
那麼,對於自己與生俱來的怯弱、依賴、悲傷、痛苦的情感怎麼辦呢?最好是在自己的神經中樞安裝上一隻“情感阻塞閥”。這就是男人為什麼堅強的原因。男人真是可憐!有悲哀,有痛苦,卻不能輕易地流露。社會上雖有少數賢哲智人為男人呐喊,但整個社會趨勢卻仍在用竹竿趕著男人“上架”——“硬漢不求人”、“硬漢不流淚”、“硬漢不畏懼”、“硬漢不低頭”……
由於社會的苛求,使得本來不強硬的男人也拚命趕風潮,隻能是“打腫臉充胖子”自欺欺人。男人作為自然和動物中的雄性一族,既有強硬的一麵,也有軟弱的一麵,隻許表現強硬而不讓其表現軟弱,到了一定限度,男性“情感阻塞閥”就會失靈,使本來堅強的男人變得易脆易折。很少有人會從正麵提到男性的脆弱性,這是男人不喜歡提、不喜歡談或不喜歡想的許多事情之一。他們甚至懶得去就醫或是采取可以避免早死或慢性病的方法,對於這種看法,路易斯博士曾在新英格蘭的醫學刊物上提出過。
男人這種拒絕關心自己健康的態度,事實上和基因毫無關係。這是因為男人從小就被教導說:“男人是強壯的,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輕易向病痛屈服的。”男孩子在學步時摔了跤,大人會說:“好孩子,別哭!”在整個童年裏男孩得到了這個印象。在商業廣告中,使用和需要健康用品的女人比男人多。這種性別差別的教育,當然使男人更易受傷害。
男性脆弱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慢慢明朗化了,因為人們已經體會到了它深遠的含義。即使如此,許多人類學家還是提出警告,鼓勵我們對這個事實及早做出思考。
男人理性多於感性
女人心中認為“男人的理性是多於感性”的,其中有一項大概是男人總能找出“這樣那樣”的種種道理,不肯坦率承認自己的錯誤。例如,明明知道因為房屋貸款、教育費等出現困難,卻因為與老友相見而花一大筆錢,若太太說“稍微考慮一下家裏,有點分寸”的話,就會聽到“男人有男人的交際”,或者“那種狀況我不付錢,就沒有麵子”之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