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要素漫談----曲式
曲式有很多種,正如大的宮殿有大的結構,小的屋舍有小的形式一樣。我們現在從小的曲式開始說起。
一首民歌的曲式,可以說是最小的了,它常常由三、四個樂句組成。你可以唱一下江蘇民歌《茉莉花》,它就是非常短小的結構,中間不可能再劃分出段落來了。在作曲家的創作的歌曲和器樂曲當中,也有這種結構的,因為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段落,所以叫做“一部曲式”。讓我們再次來聽舒伯特的歌曲《野玫瑰》,這次請把注意力放在曲式結構上。它雖然有多段不同的歌詞,但是曲調卻隻有一個段落,隻是它被重複了幾次而已。我們僅聽這首歌的第一遍曲調:
[《野玫瑰》0—0’30”]
再來聽一首器樂曲,這是肖邦的鋼琴前奏曲第10曲,隻有二十多秒。
[肖邦前奏曲no.10]
當一首樂曲的結構小到了其中分不出段落來的時候,它就是一部曲式。接下來再聽聽肖邦的前奏曲第11曲,它也是一部曲式,隻有三十幾秒。
[肖邦前奏曲no.11]
剛才我們所舉的例子都是曲式中最小的結構,即一部曲式。不過,短小的曲子不一定都是一部曲式,它也可以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在中間有一個能使人感覺出來可以稍微停頓的地方。請聽勃拉姆斯的歌曲《搖籃曲》,它的旋律結構就是由兩個短小的段落構成的:
[勃拉姆斯《搖籃曲》0—1’01”]
你可能沒來得及把這首優美的歌曲分析成兩個段落吧。現在我們把這兩個段落分開來聽一下,先聽第一段:
[勃拉姆斯《搖籃曲》0—0’32”]
這就是第一個段落,它由兩個樂句組成。你也許會想,在剛才那首舒伯特的《野玫瑰》中,有些地方似乎也可以分段。的確,《野玫瑰》一曲終有兩個地方,歌唱家作了節奏上的延長,聽上去似乎算是個停頓,但是曲式的劃分與和聲還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野玫瑰》當中,作曲家並沒有在和聲上造成一個完整的終止感,所以無論歌唱家在節奏上有怎樣的延長和停頓,都不能把那看成是兩個段落。而這首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前兩個樂句構成了和聲上的一個終止式,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段落劃分點。我們現在再來聽一下《搖籃曲》的第一個段落,請注意它在和聲上的終止感,這是很明顯的一種穩定、收束的感覺:
[勃拉姆斯《搖籃曲》0—0’32”]
這首歌的第二段采用了新的材料,與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勃拉姆斯《搖籃曲》0’32”—1’01”]
這種由兩個段落組成的曲式,就叫做二部曲式。它在音樂中的運用比一部曲式要廣泛得多。下麵請聽舒伯特的歌曲《極樂》(Seligkeit),這是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它的曲式結構就是二部曲式,你試試看能否正確地將兩個段落劃分出來,也就是指出它中間的停頓是在哪裏。
[舒伯特《極樂》0’10”—0’34”]
現在我們把答案告訴大家:停頓點是在兩個樂句之後(也可以把這兩個樂句分成四小句):
[0’10”—0’23”]
這之後是二部曲式的第二段,它由三個樂句組成:
[0’24”—0’34”]
你的段落劃分是不是這樣?
我們介紹了曲式這個概念以及一部曲式和二部曲式。二部曲式是由兩個段落構成的曲式。可能有的朋友聽明白了,而有些朋友仍然覺得困惑,這是由於大家是在沒有看到樂譜的情況下來聽我們講解的。當你沒能記住主要的旋律素材時,就很難捕捉到曲式的結構感。不過這也不要緊,你隻要有個大致印象就行了,就算是完全聽不出曲式結構來,而隻是覺得音樂很好聽,這也很好了。其實了解或不了解曲式,並不能說明我們欣賞音樂的水平高或低。當然,話說回來,如果能多懂一些音樂知識,會使您對作曲家的意圖和對作曲技法有更多的領悟,這是錦上添花的好事。
現在讓我們回到正題上來。今天要請大家來認識一下三部曲式。顧名思義,這種曲式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先請大家來聽一首華爾茲(也就是圓舞曲),這是肖邦的降D大調華爾茲op.64,no.1。它就是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是由極其流暢的快速音符組成的旋律,中間部分也就是第二部分是歌唱性旋律,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用字母來代表這三個部分,就是A,B,A。
[肖邦降D大調華爾茲op.64,no.11’50”]
剛才您聽到的是肖邦的降D大調華爾茲,因為它很短,人們把它稱作“一分鍾圓舞曲”,它還有個可愛的綽號“小狗圓舞曲”,據說是受一隻可愛的、團團轉的小狗的啟發而作。接下來請聽一首肖邦的瑪祖卡舞曲,op.67,no,2。它也是三部曲式,A部是一條很單純、很美的旋律:
[肖邦瑪祖卡舞曲0—0’29”]
中段有很重的拍子,它仿佛是人們在跳舞時使勁兒地跺著靴子後跟,然後又踮起腳尖來跳舞:
[同上0’29”—0’51”]
這一部分反複了一遍,然後是一個連接句,引出了A部旋律的再現。現在讓我們把這首瑪祖卡完整地聽一遍,它僅長兩分鍾。
[同上2’00”]
現在您對三部曲式一定有了明確的印象了。這種由三個段落構成、第三部分再現第一部分的曲式,叫做“帶再現的三部曲式”,在古典的小型作品中是最常見的。不過音樂中的曲式可不僅僅是這樣簡單的結構,同樣是三部曲式,還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具體情況,否則音樂的樣式豈不是太單調了?
剛才我們聽到的兩首小曲,其三部曲式的中間段落都采用了與第一部分完全不同的素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也有很多三部曲式的樂曲中間段落不是這樣,它沒有引進新的材料,而是將第一部分的主題材料加以發展、變化,然後在第三部分再完整地讓主題出現。現在請聽一個例子,這是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四季》中“六月——船歌”的第一大部分,這個部分本身是三部曲式,它的a部是這樣的:
[《六月——船歌》:0—0’37”]
接下來的中間部分,其材料就是來自a部,但做了些變化:
[同上:0’37”—1’08”]
接下來就是再現了,您一定能辨認出來,這是主體的原型:
[同上:1’08”—1’20”]
現在讓我們把這三個部分(aba)連起來聽一下:
[同上:0—1’39”]
剛才您聽到的這個音樂段落,隻是一首樂曲的一個部分,這首標題為《六月——船歌》的曲子實際上還沒完呢,所以我們在這裏用小寫字母aba來標記。全曲是由三大部分(即大寫的ABA)組成的,其第一大部分A就是剛才我們聽到的這個長1’40”的段落,它本身是三部曲式aba。於是,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曲式結構:複三部曲式。較大型的作品常常是采用這種複合型的曲式,而那個標作aba的段落,就叫做單三部曲式。
現在請您取一支筆、一張紙,做些紀錄,這樣會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我們在紙上記下曲式的圖示:首先橫著寫上大寫字母A、B、C。中間都稍留一些距離。如果是“單三部曲式”,這個圖示就已經完成了。如果是“複三部曲式”的話,請您在A的下方橫著畫上一個大括弧,括弧下麵再橫著寫上小寫的字母a、b、a。這樣的圖式就是複三部曲式,即一個三部曲式裏麵還套著一個小的三部曲式。我們來聽聽上次節目中聽過一部分的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六月--船歌》,隻聽它的第一大部分的開頭:
《六月--船歌》:0-0'37"
這是複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開頭,確切地說,是您剛才畫的圖式中大寫字母A下麵的那個小寫字母a代表的部分。現在我們來聽聽用大寫字母B代表的中段旋律:
同上:1'39"-2'04"
全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您寫的第二個大寫字母A的部分,它是第一部分(包括a、b、c)幾乎原封不動的再現:
同上:2'30"-2'43"
最後,作曲家又寫了一個尾聲,緩緩地收束了整首樂曲。
現在請您在第二個大寫的A下麵也畫上一個橫著的大括弧,和第一個A下麵一樣,寫上小寫的字母a、b、a。在最後,和大的A並列,寫上"尾聲"這兩個字。您麵前展現出來的就是這首《六月--船歌》的全部曲式圖示了。
現在我們再完整地來聽一遍這首樂曲。您可以看著圖式,在聽覺中感受它的結構。
《六月--船歌》全曲
剛才您聽到的這首《六月--船歌》結構是三部曲式,不知您是否弄清楚了作曲家的寫作格式?複三部曲式是大的三部曲式中還套著小的三部曲式,不過這隻是複三部曲式的一種。在複三部曲式中還可以套著小的二部曲式。也就是說,在大寫字母A下麵,可以知包括小寫的a和b。
此外作曲家常用的還有複二部曲式,即在大的二部曲式中還包括著小的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圖式是這樣的:橫著寫上大寫字母A、B。中間也空開一些距離。在A的下麵有一個橫著的大括弧,括弧下麵是小寫的a和b,也可以是小寫的a、b、c。這就是複二部曲式。
經過這一番解釋,不知您有何感受,也許有人覺得很好,弄清楚了一些曲式概念,聽的時候心裏有了結構感,對音樂的記憶更加清晰了,對欣賞也有幫助。而有些人也許認為這些東西太枯燥太繁瑣了,甚至認為聽音樂沒必要作這些分析,隻要聽著好聽、感動,就行了。我們不打算評價這兩種觀點哪一種正確,實際上您已經有自己的選擇了。我們隻打個比方:讀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我們可以僅僅沉浸於故事情節中,為主人公的不幸命運唏噓感慨,甚至淚水漣漣;我們也可以通過對雨果的寫作風格、他的個性、他所處的時代作一些了解,這樣就會不僅僅停留在感動這個層麵上,而是可以進一步欣賞雨果的寫作藝術以及他所要表現的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