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60—0’14”]
第二小提琴跟得很緊,就象在追趕第一小提琴似的。這個片段太短了,我們再聽一次: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60—0’14”]
這就是模仿式複調。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都應用過這種複調形式,比如在學校或部隊裏大家分成兩部分輪唱一首歌曲的時候,就是模仿式複調。
作曲家常常在作品中采用對比式複調和模仿式複調,這種多線條的音樂形式十分有趣,通過精湛的複調寫作技法(專業人士稱之為“對位法”)構成既對比又和諧的多聲部音樂,這比起原始的單聲織體來,要豐富得多了。
前麵我們曾說過,多聲音樂是相對於單聲音樂的一個概念。複調織體是多聲音樂中的一種,那麼,另一種是什麼呢?這就是和聲織體。關於和聲,我們曾說過,它由一係列有機聯係的和弦組成。和聲織體,則是指這樣一種音樂形式:它有一個地位突出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稱為主旋律,一組和聲為這條旋律作伴奏。離開了和聲伴奏,那條旋律就成了單聲織體,而離開了主旋律,那和聲伴奏便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它是從屬地位的,它的“靈魂”在旋律那裏。
讓我們來聽一首很熟悉的歌:舒伯特的《野玫瑰》,它的主旋律是由歌唱者唱出來的,鋼琴則提供和聲背景,當然,這個背景也包括節奏。在聽的時候請你設想一下,假如去掉聲樂的旋律,僅有和聲伴奏,是不是沒有什麼意思了?
[舒伯特《野玫瑰》]
假如您聽的是一首鋼琴獨奏曲,那它肯定是有旋律的,就象這首歌的間奏一樣,一隻手彈奏旋律,另一隻手彈奏和聲伴奏。這種織體——一條旋律加上和聲伴奏的織體,有人稱作和聲織體,也有人稱作主調織體,所謂主調,就是“主旋律”。
在實際音樂作品中,多聲音樂也就是複調和主調織體的音樂,有著豐富的樣式,複調可以因不同數量、不同種類的聲部構成不同樣式,和聲織體也可以因節奏、音型的不同而多種多樣。
我們已經談了織體中的三大類:1,單聲織體,二,複調織體,三,主調織體(或稱作和聲織體)。在複調織體中,又分為對比式複調和模仿式複調。對這些概念和它們各自的特點,大家一定有了印象。
今天我們再次來談第三種織體,主調織體。它的定義是一條占主要地位的旋律,加上伴奏。在伴奏聲部中,有豐富的和聲,同時,伴奏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有的比較簡單,有的則很複雜。讓我們以舒伯特的幾首歌曲做例子,他的鋼琴伴奏寫的多姿多彩,相當有意思。
先請聽我們已經很熟悉了的《野玫瑰》。這首歌單純儉樸,伴奏也很簡單,隻是節奏與和聲的陪襯。第一段是這樣的:
[《野玫瑰》0—0’30”]
剛才你聽到的這種主調織體的寫法,是歌唱的主旋律加上簡單的和聲與節奏襯托。而舒伯特的大多數歌曲的伴奏聲部是帶有形象性的,比如在下麵這首《小夜曲》中,伴奏聲部的音型是在模仿吉他演奏:
[《小夜曲》0—1’22”]
再比如《魔王》,鋼琴伴奏在低音區的連續敲擊使人聯想到黑夜中騎馬狂奔的父子,以及他們緊張的心情:
[《魔王》0’22”—0’53”]
《鱒魚》也是極精彩的一曲,活潑的鋼琴伴奏會使人聯想到歌中所唱的那條清澈歡暢的小溪,以及在水花中遊動的魚兒:
[《鱒魚》0—0’35”]
剛才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是用來說明主調織體的多種多樣的。這些還隻是在歌曲當中,如果是在管弦樂曲當中,就更多樣化了。
最後請大家聽一首舒伯特的《水上吟》(AufdemWasserzusingen),歌詞大意是人們在水上蕩舟,美麗的大自然風光令人心醉神迷,又不禁感歎起時光的流逝。
[《水上吟》]
如果您有條件,可以再聽一些藝術歌曲,並特別關注鋼琴伴奏的寫法。比如舒伯特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拉赫馬尼諾夫的《春潮》、《美人,不要在我們麵前再唱》,如果你能了解歌詞的意義,你會發現這些歌曲的鋼琴伴奏都是及其生動、精彩的。
為大家介紹音樂的“織體”這個要素時曾提到,音樂中有一個概念比較模糊,即“結構”概念。我們把它分成兩個方麵來解釋,一是在時間上的結構,專業名字是“曲式”,另一個是在空間上的結構,我們稱之為“織體”,它是指音樂在同時有幾個聲部同時發聲,這些聲部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織體”這個概念我們已經談了不少了,相信大家已經有了了解。今天就來談談音樂在時間上的結構——曲式。
為什麼要說是“時間上的結構”呢?一部音樂作品,無論是長篇巨製,如交響曲、歌劇,還是短小的歌曲,都要在時間的延續中一點一點地鋪展,而不可能像欣賞一幅畫一樣,在瞬間就能大致把握整體結構。這種在時間上的延續,正是音樂藝術的一大特點,所以人們稱音樂為“時間的藝術”。而音樂在時間上的延續,無論長短,兩三分鍾或兩三小時,都必須有一個結構框架,而不能是混沌一片。這種結構框架,就稱之為“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