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介紹了音樂中的“織體”概念,並且請大家聽了兩首采用單聲織體的作品,您是否還記得,它們是一首無伴奏的聖詠,和一首選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庫朗舞曲”。對於單聲織體,我們想朋友們都能理解,這就是沒有和聲、也沒有其他曲調同時出現的一條單旋律。無論是一個人唱還是一萬個人同時唱,如果僅有一條旋律,它就是單聲織體。如果是在不同八度上重複這條旋律,比如,女聲在高八度,男聲在低八度上,同時唱同一條旋律,這也是單聲織體,因為這裏沒有同時發聲的不同的音。
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首聖詠,它也是非常古老的,但是音樂形式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單聲織體了,而是在某些地方出現了二聲部,您聽聽看,能不能分辨出這首聖詠中的單聲織體和多聲織體,它們在聽覺上是不同的。
[一首包括單聲織體和二聲部的聖詠]
我們相信您一定聽出來這首聖詠中的不同織體了,它有時候合成一個線條,有時候又分開成為一高一低的兩個線條,這後一種就是多聲織體。多聲的“多”字是指聲部或旋律線條的數量,多聲就是不止一個聲部,它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
西方的多聲織體大約是在公元9世紀形成的,剛才我們聽到的就是最早的多聲音樂。別看它挺簡單,它可是意義重大,這一步邁出去,後麵的發展就相當可觀了,人們逐漸將多聲形式複雜化,最終形成了真正的複調音樂與和聲音樂。複調這兩個字從字麵上來說與多聲一樣,“複”就是多的意思,“調”是指曲調、旋律,“複調”就是不止一條旋律。不過相比之下,“多聲音樂”的範疇更廣些,它是單聲音樂的對應,而複調音樂則是指一種獲得了完美發展的、技術精湛的寫作形式。和聲可以包括在多聲音樂中,但不能包括在複調音樂中,因為在複調音樂中,沒有誰為誰伴奏的問題,其中的每一條旋律都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和聲音樂,是一條主旋律加上和聲伴奏。這麼說吧,和單聲音樂概念相對的,是多聲音樂,而多聲音樂則包括複調與和聲音樂這兩大類別。
關於和聲,我們今天暫不涉及,現在來談談複調。剛才我們說了,這裏的“調”是指曲調,而不是大小調。複調,就是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旋律構成的音樂形式。這麼講有點抽象,其實您隻要聽一下,就明白了。現在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小提琴二重奏,這是巴托克的44首小提琴二重奏中的《哀歌》,兩把小提琴各有一條旋律,合在一起又是個和諧的整體,您聽聽看,能否聽出這兩個交錯疊置的線條: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0’58”]
再聽一首節奏比較活躍的小曲,這是巴托克44首二重奏中的《遊戲》。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9,0’37”]
下麵這一首是《盧森尼亞之歌》,一條旋律先出現,在低音聲部輕輕地呢喃,第二條旋律稍後在較高音區吟唱,我們想您會聽得很清楚的。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0,1’17”]
一位聽眾朋友曾對我們說,小提琴的旋律他比較容易記住,鋼琴的就不太好記。我們想這可能是因為小提琴的演奏特點大多是連綿的、線條式的旋律,音與音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密,而鋼琴是敲擊性樂器,每個音之間的關係缺少線條感。另外,鋼琴的構造和演奏法允許作曲家在織體上寫得更複雜,十個手指比起小提琴的弓子來說,演奏多聲音樂更容易些。所以小提琴這件樂器以歌唱性的旋律為主,鋼琴則以多聲部的交織為主,聽上去旋律就不太突出了。不過以下這個例子還是很容易聽出來的,它是兩個聲部的複調作品,選自巴赫的《二部創意曲》。這裏沒有和聲伴奏,兩個聲部都是旋律線條。
[巴赫C大調二部創意曲,1’29”]
前麵我們已經介紹過單聲織體了,那是隻有一條旋律的織體,很簡單。我們也介紹過了複調織體中的二聲部形式,這是由同時出現的兩條不同旋律構成的。至於三條、四條旋律構成的三聲部、四聲部複調,或者更多聲部的複調,在這裏就不一一詳述了。今天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複調音樂本身包含兩種類型,不論是幾個聲部的,都可以根據這兩種類型來劃分。這就是對比式複調和模仿式複調。
什麼是對比式複調呢?這是指兩條或更多的交織、重疊在一起的旋律,它們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來聽一下以前曾聽過的一個例子,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中的“盧森尼亞之歌”,您肯定能聽出這裏的兩條旋律是不同的,它們形成了對比。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00—0’33”]
這種由不同旋律構成的複調,稱作對比式複調。另一種類型叫做模仿式複調,它的特點是兩個或三個聲部旋律相同,隻是因為在節奏上稍稍錯開,構成了互相交錯的複調關係。因為這節奏上的錯開,我們聽到的就不再是一個線條而是兩個或三個線條了。假如節奏一樣(也就是說,它們同時出現),旋律也一樣,這是什麼織體呢?很簡單,是單聲織體。
下麵請聽一首巴托克的小提琴二重奏《滑稽曲》,您會聽到作曲家在開頭的一段讓兩個聲部也就是兩把小提琴演奏同樣的旋律,但出現的時間不同,這就形成了第二小提琴(第二聲部)對第一小提琴(第一聲部)旋律的模仿,我們隻聽這首樂曲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