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讓人生在世常常是在利益的爭鬥中拚得你死我活不肯罷手,有時候不妨互相讓一讓,有道是“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品悟人生
在實踐成功的目標時,應該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充分享受實踐的過程。
忙是為了更好地閑,閑是為了更好地忙
生活是由忙與閑共同構成的。忙與閑是生活的兩個不同方麵,二者是統一的。但忙與閑又時常是一對矛盾。忙,就無閑;閑,就不忙,忙的人總是很忙,閑的人總是很閑。
不過,忙有忙的好處,閑有閑的滋味。人生在世,忙,可以使人過得很充實,很實惠,很有價值。因為隻有忙,才有所進取,有所作為,有所成就,這是閑所不能得到的;閑,可以使人過得很輕鬆,很自由,很有情趣,很有韻味,這是忙所不能得到的。
如果說,忙是創造生活,那麼,閑就是享受生活。
人不可不忙,不可太忙;人不可不閑,不可太閑。
人太忙,神經就緊張,就容易心煩意亂,身心疲勞,就沒時間冷靜思考問題,更沒有時間享受生命和生活。日本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民族,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日本人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一年的休息時間不到十天。由於工作太忙太緊張,許多人患有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等疾病,國民健康狀況已亮起紅燈。男性死亡有百分之十是“過勞死”。
人太閑,神經就鬆弛,就感到無所事事,空虛無聊,要麼會變得懶散,要麼會貪圖享樂成為一無是處的有閑人,他們有的是金錢;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無須為生存而奔忙,無須為幸福而創造,他們在花鳥蟲魚、聲色犬馬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墮落自己的靈魂。
在現代生活,我們在處理忙與閑的關係時,往往容易顧此失彼,其主要表現是忙而無閑。
忙而無閑的人,被西方國家稱為“雅痞族”。他們瘋狂地將工作奉為時代的風尚,以為努力工作就可以達到成功的巔峰,豐富的物質享受就是幸福的人生。但是,由於他們工作成癮,工作拚命,許多雅痞族患有各種心理、生理疾病。為此,一些國家的政府不得不出麵宣導,教育國民如何休閑。日本勞工局發布一係列海報,勸導全國員工多休假,其中一句口號是:“大家一起來實現一周工作五天的社會。”有的國家還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休息日不準工作,否則以違法論處。這說明休閑是必要的,是神聖的。
有人說,閑,是生命的自由空間。隻有忙,沒有閑,人就會喪失靈性,忘掉人生之根本。
當然,工作同樣是神聖的,遊手好閑的懶漢和忙忙碌碌的工作狂,都是生活的極端主義者。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說:“緊張與彈力,這就是生活發動的兩種相輔相成的力量。”忙中有閑和閑中有忙,是生活節奏張與弛的最佳結合,是時間安排緊與鬆的合理利用,是精力體力聚與散的優化狀態。
毛澤東就是善於處理忙與閑的高手。他常在很忙的一段時間內找一些人談哲學、文學等問題,平時也喜歡抽空讀一些閑書,以使大腦得到休息,神經有所鬆弛,緊張的生活節奏得到有效的調劑。
可見,閑,是為了更好地忙。
美國哈佛大學前任校長約翰?柯曼博士,利用放假期間到費城當收集垃圾的清潔工,後來,他又在另一次假期中,加入街頭流浪漢的行列,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個假期,是到旅館去當餐廳廚師的助手。他在閑時找事忙,是為了不因閑而悶得發慌,不因閑而精神不振,而是利用閑時的輕鬆、安寧、從容的心情,利用空閑做一些忙時做不到或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可見,忙,是為了更好地閑。忙,有利於創造生活。閑,有利於調劑生活。創造生活需要調劑生活,調劑生活有利於創造生活。美國著名企業家李?艾科卡,被美國人推崇為“企業界的民族英雄”,照常理,他應該是個大忙人,但他善於處理忙與閑的經驗之談,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他說:“隻要能夠專心致誌,善於利用時間,做生意就一定能夠成功——其實做任何事都一定能夠成功。自上大學以來,我每周一直在平日努力搞功課,設法空出周末,陪伴家人,或者娛樂一下。除非是緊張關頭,我永遠不會在星期五晚上、星期六或星期天工作。每星期天晚上我都集中精力計劃下一周要做些什麼。這基本上是我在利海大學養成的習慣。”
忙的時候,就應該專心忙,認真工作,講究效率。如果忙的時候,老是想著閑的樂趣,是忙不出什麼效果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