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方說,那些理想、抱負、犧牲精神等等,好比是遠遠地擺在終點上的豐碑,而日常生活中的目標、小趣味、小遊戲,好比旅途中的花草、山水、風景、伴侶、車船以及歌唱、野餐等等。假如忽略生活中的各種小樂趣,而一心焦灼緊張地奔赴你的目標,一定會覺得這一段旅途太枯燥、乏味、痛苦,而且遙遙無期。特別是當你並不像大人物那樣重視終點的目標,或根本不覺得你有非實現不可的重大目標時,如果再輕視周圍的小趣味,就會使自己變得苦惱不堪。
無法放鬆自己的原因,對於一般的“職業煩躁者”來說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無法勝任本職。企業改革對職工的素質要求很高,有不少人無法像從前一樣勝任本職,一上班就為不能完成任務而擔憂,為有可能被開除而恐懼。等到工作中遇到難題,更是無計可施,緊張焦慮,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這種現象大多發生在企業改革後,因故被留用,又不能自如地勝任本職,而又缺乏進取精神的人的身上。
第二,厭倦當前職業。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或者幾十年從事同一種職業,以及新從事的職業單調反複,都可能誘發“職業性煩躁”。最常見於服務業、工業化流水作業的操作者身上。當強迫自己去幹已厭倦的工作,而適應性又較差的人,最易發生差錯和事故。
第三,工作環境不理想。紡織、化工、礦業等行業由於視野狹隘和視覺條件惡劣,工作時間太長等原因,都可使操作者發生“職業性煩躁”。也有因工作環境較差,導致某些生理不適和生理疾病後,出現抑鬱、暴躁和煩惱的人。
第四,人際關係不協調。即使在優越的工作條件中,從事自己所喜歡而且能勝任的職業,也有發生“職業性煩躁”的人,這種人大多是因為人際關係失去平衡,特別是因與上司關係緊張而引起。因為,他們一到這種特定環境中,就會下意識地去考慮如何才能避免人際糾紛,壓抑和緊張的情緒還可能導致“假想敵”的幻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需要張弛相間。該工作時就快樂地工作,該休息時就盡情地娛樂。情緒沒有相應的彈性,就會硬化甚至老化,就會死氣沉沉。
品悟人生
如果一旦發生了什麼事件,由於缺乏足夠的彈性,沒準一拉就斷了。所以,在生活中要保持精神的彈性,張弛有度,快樂放鬆地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掌握生活節奏,彈出健康樂曲
什麼是對年輕人的最高評價?實驗表明,大多數的年輕人最喜歡聽到別人評價自己說“這個小夥子很成熟”,其實,“成熟”就是節奏和秩序的代名詞,成熟的年輕人,不會丟三落四,不會說話不算數,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負責的態度,並且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日程,能戰鬥,也會休息。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時時刻刻都緊繃著神經,一旦有個閃失,還來不及防備就前功盡棄,所以我們經常說,會休息會娛樂才會工作,講的也是節奏感。
1.凡事急不得
漢語中有些詞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比如“慢慢來”,它不僅表明了得意忘形與寵辱不驚的區別,而且還充分體現了因為沉著而美麗的人生道理。
“有急躁情緒”這幾個字是對年輕人評價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事實上,年輕人始終能體現出“沉著”是很難的,可見“急躁”是年輕人的共同特點,而要挽回或彌補這個“缺點”,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
因此,相對而言,“慢慢來”應當是優點,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慢慢來”可以給自己觀察、了解情況的時間,等到把事情弄明白了,
做事才能夠心裏有數,才能從容不迫,才能事半功倍。
與其別人對你評價“急躁”,不如讓別人說你“主動性需加強”。
“心急吃不得熱豆腐”,在這個凡事著急不得的時代,年輕人能沉住氣絕對是千金難買的。尤其獨自闖世界,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自始至終地去幫助你,你的老練和成熟對於你的成功比什麼都重要。
2.以計劃應對變化
“節奏感”最具體的表現就是有計劃。計劃,就是對今天和明天要做什麼事有一個提前的設想和安排,然後按照計劃去實施,做到有準備,有條不紊。但是我們通常很難達到完全按照計劃行事的境界,意外和突變是最平常的了。所以,要講究節奏,就要先處理好計劃與變化的關係。
計劃與變化實際上是有主次之分的,原則上講,計劃比較恒定,不是非改不可就要先堅持你的計劃,而確實需要調整,也務必把計劃作為調整的基礎,否則隻能證明你的計劃不完善;而變化則是突如其來的,不穩定,但又不能完全忽視。我們常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還可以把變化作為下次製定計劃的不可抗條件,附錄在你的計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