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斷學習,及時彌補人生的缺憾(1)(2 / 3)

品悟人生

隻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才能夠不停頓地走向成功。

在讀書中尋找樂趣

我們都有這類體驗,人逢喜事精神爽,幹起事來有力量。學習也是如此,樂趣對學習活動起著駕馭作用。愉快的心境對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心境,有助於主動精神和積極性的發揮,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心境則會影響身心健康,妨礙工作和學習順利開展。

讀書雖可神遊古今,樂趣無窮,但是世間上確實有不少人不懂得享受讀書的樂趣。例如:官高權大,春風得意的人,他不容易體會讀書的樂趣。富貴榮華,耽於吃喝玩樂的人,那有閑情讀書?俊男美女,以亮麗的外表吸引人,他那裏注意內涵?所以不想讀書。聲音大的人,也不喜歡讀書。沒有讀書的同好,或者為生活忙碌的人;尤其好狡辯的人,一派歪理,強詞執著,不肯吸收正常的知識,這些人都難以體會讀書的樂趣。

讀書的樂趣樂無窮!有的人讀地理名勝,可以遨遊天下;有的人讀曆史典故,可以和古人接心神交。有的人愛好文學,春花秋月,情境義理,妙味無窮;有的人喜歡理工,一個細胞,一粒分子,他也可以從中找出另外的一番天地。

讀書,書中所表達的思想、智能、感情、經驗,可能是別人畢生的體驗,而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勞而獲,豈不是無限的快樂嗎?如果不肯讀書,無異放棄了世界上最可貴的財富。

一個人如果不能不斷的讀書,吸收新知識,好比存在銀行的存款,隻有支出,沒有收入,勢必收支不平衡,將會形成嚴重的虧空狀態,等到資本耗盡,人生也就停擺了。

很多名人都談到過讀書的樂趣,其中以歐陽修的讀書三樂——馬上、廁上、枕上最為著名。歐陽修的讀書法的確是人生至樂之境,這也說明讀書是很簡單的事情。隻要有興趣什麼時候都可以讀,而沒有必要非要求得一個好的環境——讀書是個人的興趣所至,一個不愛讀書的人,給他任何好的條件也沒用;而喜歡讀書的人,在什麼地方都可以隨手翻開書來閱讀。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這誠然是古代那些清貧的讀書人為了慰藉自己而給自己的鼓勵,有點阿Q精神。但是我倒不覺得這三句話是對古代讀書人的諷刺,我認為,這是他們堅持十年寒窗苦讀的精神動力,沒有了這動力,他們為什麼要這麼苦?不可能每個人都像歐陽修那麼灑脫,社會上也不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像李白、歐陽修、蘇軾等這些人那麼憤世嫉俗,大部分的窮書生是從這三句話中得到了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樂趣。

品悟人生

讀書,書中所表達的思想、智能、感情、經驗,可能是別人畢生的體驗,而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勞而獲,豈不是無限的快樂嗎?

讀懂一本書,做好每件事

如果有人問你這樣的問題:你心中最為向往也最為恐懼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將來幹什麼?做人難,首要難在安身立命。這麼大的世界,這麼小的個人;大世界人太多,這麼的人與人既互相聯係又互相排擠。時空莫逆,來路莫測。人生在世,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建功立業要養家……

千難萬難,第一難確實就是如何給自己在這個擁擠的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難怪人年輕的時候最向往的是它,而最怕的也是它——我將來幹什麼?有位先生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回答了這個問題:

20年過去,向往已成昨日黃花,恐懼也灰飛煙滅,人生坐標上,我的雙腳迂回曲折了那麼久那麼久終於立定了,我摸索得太久,付出得太多,從懂得發問“我將來幹什麼”到我“幹”了“什麼”,花去了將近20年的時間。20年的生命代價教給我一點訣竅,我願將它告訴現在的朋友,即:讀懂一本書,精幹一件事。

18歲或許早一些,你差不多已經高中畢業,在人類高容量的知識庫裏,你算掃了盲。這個時刻,如果你上了大學,很好;沒上成,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具備了從各類書架上挑選適合你胃口的某一類專業性的書籍來閱讀的能力,也具備了尋師問友的能耐。花上三四年時間,隻要真正下功夫,你完全可以把某類專業修學完畢。這時候,你的腳下有了一片堅實的土地。就在你自行修學的同時,你已經找到了一件謀生的事做,隻是你也許不滿意。

你心中的“將來”。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你當然可以對你的現狀不滿意,完全可以,也應該,因為你還年輕。但你千萬別太著急,也不要怨天尤人。記住你已有一塊堅實的土地,因此,你在你擁有的土地上“打井”——你將你已有的知識整理一下,選定其中一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書來學。這回你不是記憶性地學了,而是鑽研!當你把它完全給“看透”了,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智慧躍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你甚至可以找出這本書的謬誤與紕漏。這時,你在某個學問領域,就具備了討論、探索、發揮、創造的能力。你可以幹點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