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斷學習,及時彌補人生的缺憾(1)(1 / 3)

每個人都會有不足和缺點,那麼,我們如何去彌補人生的這些缺憾呢?告訴你,那就是學習,不斷學習是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所以,學習是伴隨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內容,隻有這樣,才會塑造完美的自己。

終生學習的本領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有家電視台曾舉行了這樣一種民意測試,“你是願意在過去生活100年呢,還是在未來生活100年?”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居然有2/3的觀眾選擇了過去!而這個電視欄目是以20歲左右的青年觀眾為主的時尚節目!

這說明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即麵對信息及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瞬息萬變,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心深處的危機感。因而,要使我們的思想適應新情況,就要學習,一旦學習停滯了,適應就停滯了。適應新時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隻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才能夠不停頓地走向成功。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可以使自己多習得一些知識,更在於可以使自己不斷地與時俱進以至開闊更大的人生視界與生命內涵,令自己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有更多的機會及實踐的可能性。

目前,企業與公司裏的上班族已成為學習市場上成長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僅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就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個半小時學習課程。因此,全美企業員工的總學習時間增加到1.26億小時,相當於25萬名全日製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換句話說,大約要建好幾十所和哈佛大學規模相當的新大學,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的學習需要。

目前,美國已有26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每花一美元投資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是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需設備,無需書本,無需老師,也無需按部就班地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所在。

一個人愈能儲蓄就愈易致富。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財富的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在農業社會和後農業社會,財富的源泉是土地。而隨著蒸汽機的發明,財富的源泉轉為勞動力。到了19世紀末,隨著鐵路、電話和電報等的出現,財富越來越以資本的形式出現。而在如今的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財富和資本就是知識。

許多人都認為愛因斯坦很聰明,就考了他很多問題,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國鐵路有多長?愛因斯坦卻回答說:“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們驚愕的樣子,他微笑著說:“這些隻要翻書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嗎?”這種獲取知識的能力,仿佛是一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以從事知識開拓,以利於今後的人生。

要記住,知識和技能才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對於這一點,猶太人體會可謂是最深刻的,因為這是由血與火鍛造成的經驗。

公元70年,猶太人悲慘地失去了國家,從此流落他鄉,過著漂泊動蕩的生活。他們深感自己是“沒有祖國的人”,一切財產隨時都有被奪走的危險,隻有知識和技能是可以攜帶的。有這樣一個傳說,猶太人在父親和老師一起被海盜抓走時,如果所有的金錢隻能贖回其中一個,那麼他就會先把老師救出來。猶太人世代相傳的箴言就是: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語:“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剝光,一個子兒都不剩,然後把我扔到大沙漠去。這時隻要有一支商隊經過,那我又會成為億萬富翁。”他為什麼如此自信,因為他擁有知識與能力這種無盡的財富,同時他也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累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消失。所以盡可能多地擁有它吧,你的命運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有一天,福特公司裏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工程師維修了3個月絲毫不見起色,隻得請來權威斯坦因梅茨。這位權威人士隻在電機的某個部位畫了一條線就使電機正常運行了。所以有人嫉忌妒地說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一萬美元,他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單上寫道: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畫在哪兒——9999美元。

多麼巧妙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會畫線,然而並不是都知道該畫在什麼地方,這正顯示了知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