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套大媽”張美娥的星運傳奇
財富·人生
作者:雪峰
2013年3月,由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票房突破12億元大關。該片盡管雲集了眾多的明星,但依然擋不住一位閃閃放光的配角,她就是“龍套大媽”張美娥。這位曾經種過地、當過油漆工的普通農家婦女,憑著對演藝事業的一腔摯愛,孜孜以求從不氣餒,最終演繹出屬於自己的星運傳奇……
農婦“進城”,
萬事開頭難
張美娥1950年出生在浙江橫店一戶農家,小學畢業後即輟學務農,後來,她與同村的李業成家,以種地和養殖蠶繭為生。
1996年初,橫店地區的經濟開始大發展,當地多家集團出資數十億元,興建了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夢幻穀等多個跨越千年曆史時空,彙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與現代化攝影棚。宏大的基地規模與豐富的拍攝場景,吸引了海內外很多劇組來橫店取景拍戲,同時,為影視拍攝提供各類配套服務的行業也應運而生。
漸漸地,張美娥村裏的一些年輕人開始參與租賃、道具服裝加工等方麵的工作,還有一些人加入劇組,在熒屏上閃亮出現。一年又一年,看到身邊令人羨慕的變化,張美娥的心思也活絡起來,她與丈夫李業商量道:“子女都成家立業了,家裏的農活又不多,與其整天閑著沒事,不如到影視城裏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張美娥話音剛落,李業便吃吃地笑了起來:“人家那裏都是用一些有文化、有活力的年輕人,你一個大字識不了三個的醜老婆子,人家用你作什麼?”
雖然受到老公的挖苦,張美娥並不氣餒,她對李業說:“結果的莊稼當然人人喜歡,不結果的蒿草未必就沒有用!”聽她語氣裏透著堅決,李業默許了。
2008年9月,張美娥與同村的幾個婦女一起來到影視城。影視城離家有一百多公裏,真正來到這裏之後,張美娥才體味到什麼叫萬事開頭難,因為這裏的劇組雖然很多,可是工作卻很不好找。為了省錢,張美娥一日三餐都吃家裏帶來的饅頭和鹹菜。有一次,她吃了一個饅頭之後就出門找工作,可是一直忙活到晚上,也沒有一個劇組看中她,回到出租屋後,連累帶餓的她眼前一片發黑,差點兒摔倒在地……
就在張美娥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一位同鄉終於給她找到一份活計——修繕影視城內破舊的建築。這份活計讓張美娥喜不自禁,因為她學過這門手藝,對如何操作並不陌生。由於這是張美娥的第一份工作,她幹得特別認真,白天她和大家一起手拿粉刷和漆桶四下忙碌,晚上就和工友們擠在用氈布和木板搭成的簡易宿舍裏休息。
盡管在影視城裏有了落腳之地,可是眼前的工作和當初的想法相去甚遠,一次,李業來探望她的時候,張美娥不免唉聲歎氣。李業建議她道:“慢工才能出細活,你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最好到一些古裝劇組門口守著,那裏的用工量很大,說不定能等來好運氣。”
就這樣,張美娥聽了丈夫的話,每天利用早晚兩段時間,守候在一些不同的劇組門口。這裏有很多來自附近各個村落的人,當然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男女,他們有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的是“橫漂族”,全都守候在街道兩旁,或蹲或站,滿臉都是期待。張美娥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支守候大軍。
張美娥的運氣還真不錯,三個月後的一天,她正蹲在一家劇組守候時,一位副導演來這裏挑人。副導演一眼便發現了皮膚黝黑、笑起來十分憨厚的張美娥,於是走到她麵前,問她願不願意到劇組當一回群眾演員,扮演一個沒有台詞的農村婦女。張美娥高興得差點兒蹦了起來——這可是她接下的第一出戲啊!她當即表態:“您放心,您安排的角色,完全是我的本色演出,我一定可以演好!”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裏,她按照導演的要求,演得非常認真。這次拍戲結束後,張美娥得到了700元的報酬。拿到報酬後,張美娥雙手微顫地撥通了李業的手機,語無倫次地向老公報告了這一喜訊……
癡心“龍套”,
一言難盡的苦痛艱辛
此後,張美娥又在幾家劇組接到一些不大不小的活兒。幹群眾演員久了,張美娥了解到,圈子裏為這個行業約定了一個專業術語——“跑龍套”。別看一部片子隻有兩三分鍾的戲份,“龍套”卻很不好跑。一次,張美娥替劇中的一位老演員當替身,每天片酬隻有120元錢,但她必須一次次地攀上高高的梯子,又一次次地摔下。有時,她還必須被別人死死地扣住手,再狠狠地摔在地上,雖然下麵都有很鬆軟的保護海綿,可一天下來,張美娥的後背還是出現一大片的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