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與新聞職業倫理(3 / 3)

從央視報道看,看起來一臉青澀的陳永洲,怎麼也承擔不起整個行業淪陷的道德壓力,這樣的指責對他也不公平。事實上,目前,除個別嚴肅的時政新聞媒體外,網絡自媒體和傳統大眾媒體的結合,讓新聞自律、把關製度形同虛設;過低成本的言論自由導致“謠言倒逼真相”的泛濫,已經嚴重影響到媒體公信力,進而加劇了社會情緒對抗和意見群體的割裂。這不是危言聳聽。利益,這個終極杠杆,調節著越來越多的個人、群體行為,建立在非事實、非理性、非法律底線基礎上的輿論沸騰,結果隻能是相互傷害並引發權力更為緊迫的控製。全媒體時代新聞人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1.強化法治觀念

無規矩不成方圓。陳永洲事件之後,很多人辯解說,中國沒有《新聞法》,所以,類似行為無法可依。實際上,《刑法》對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有明確規定,與《新聞法》的有無無關。

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職業道德的底線,同樣是法律。我們常常說,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可當法律真正來到麵前的時候,作為媒體人,“無冕之王”的光環潛意識中就會幻化成自我寬恕的理由。無奈的是,法律無情。而全媒體背景下,法律對新聞采訪權的保護與違法行為之間的空白地帶越來越少,新聞采訪權是記者特有的一種權利,但不是可以違法的特權。樹立這樣自覺、自危的意識,才能忌憚法律尊嚴,才能清醒並且理性地把握自己的言行,正確行使自己的新聞采訪權。

從觀念、能力到行為、監督,遵紀守法對新聞從業隊伍來說,從來都不會過時。這是血的教訓。

2.恪守職業道德

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職業操守同樣重要。《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三條規定,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第四條第三款規定,堅決反對和抵製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利用新聞報道發泄私憤,不以任何名義索取、接受采訪報道對象或利害關係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④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準確、全麵、客觀,是新聞價值的最高標準,離開這些,新聞的公信力就會蒙塵。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我手寫我眼,我手寫我心,即便有偏差,也不會有大錯。陳永洲自曝十五篇報道隻有一篇半是根據他人安排自己采寫,其他都是別人提供,有的他自己甚至都沒有認真審看。這樣的新聞,徹底淪為了金錢和個別人利益的工具,你可以爭辯說,要看報道的事實,但無論事實如何,作為記者,作為新聞人,出賣了自己的權利,同樣也出賣了自己的尊嚴。反麵報道如此,正麵報道也如此。

新聞人職業道德的另一條紅線就是有償新聞和新聞敲詐,觸碰不得。對批評監督對象來說,媒體霸權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運用不當,私利當頭,一旦東窗事發,就會受到法律嚴懲,嚴重削弱媒體的監督批評職能,自我汙名化,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目前,主流的傳統新聞媒體“雙軌製”並存,從業人員待遇低、工作累、前途渺茫是現實,尤其是如果執著於新聞事業和社會正義,更有可能兩邊不討好,掙不到錢,做不了官,一旦誘惑出現,很難潔身自好。以網絡新媒體為代表的財富神話、明星塑造神話,更是加劇了這種彷徨和無奈。但這一切,都不是抹黑這個職業、這項事業的理由,我們寄希望的,應該是通過體製機製改革,要麼政府擔責保護,要麼市場競爭發展,通過產業化贏得個人發展進步的空間。

3.提高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範和要求,包含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麵。其中,職業能力是一個重要因素。現在提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似乎有點過時,但現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緊迫。不客氣地說,全媒體背景下,新聞從業隊伍魚龍混雜,有的為了事業,有的為了職業。有真正懷揣崇高事業理想的追求者,有的幹脆就是為了騙錢。那些害群之馬自不必多說,他們可能一時得逞,但長久下去必將受到法律嚴懲。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說,新聞事業的職業素養要求,從來就不應該降低標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以預見,未來一個時期,能力建設將受到各行各業的高度重視。央視在星巴克報道上遭遇滑鐵盧,簡單點說,就是在批評蘋果手機售後服務等輕獲大勝後大意失荊州,導致選題不慎,把關不嚴,記者對相關市場經營狀況、價格實際構成、中外文化差異等了解不足,或者說是自己主題先行故意忽略。歸根結底還是把握新聞敏感、新聞價值的能力有欠缺。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爆炸,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讓人應接不暇。要想在這樣的話語情境中,站穩腳跟,找準位置,引導輿論,獲得話語權,職業素養尤其是職業能力的提高,勝過所有的抱怨和借口。

(作者為山東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