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掮客,請勿一見鍾情(1 / 2)

項目掮客,請勿一見鍾情

有一類人專門兜售投資項目,這些項目怎麼看都有市場潛力。做起來卻越做市場越渺茫。

經營者在尋找項目,求發展的企業在搜羅項目,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背著“項目”到處去推銷的“項目掮客”。

一個項目掮客的故事

一位記者受中信國安公司之邀,做為派出代表參與和國家計生委合作開發有關生殖健康產業和計算機應用的市場調研工作。因為中信國安的投資實力,他不時會遭遇這類“項目掮客”的遊說。

最典型的是一位某公司副總經理瞿某。初見時,他自己開著嶄新的“奔馳”,去他的公司也是裝修很氣派。

他拿出的“項目”就是他的公司正在開發一項計算機應用技術。他的公司就是由這個“項目”吸引了幾家企業的投資剛成立的。

坦白說,這個項目是以一家政府機構的行政職能為基礎形成的。也就是他們要做一種電腦軟件,可借助政府的權威向下麵出售。乍一看,全國省市自治區、地、縣、鄉,現成的組織網絡,數十萬計的終端站點。如果再加以誘人的“連鎖經營”,其市場效應可以吸引幾億人口。

然而,稍加留意,就發現這家公司的幾家投資方隻投入協議投資額的不足幾十分之一,就不再掏一分錢了。而公司剛剛成立,就陷入負債累累(裝修、家俱、有關硬件設施都欠人家錢)、資金枯竭的困境。很明顯,瞿某急需再用這個“項目”吸引投資,以解無米下鍋的困難。

一個好項目開發伊始發生種種困難不足為奇,以市場換急需的資金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問題的關鍵是這個項目是不是真正可行——具備充足的投資價值。

接觸日多,記者對瞿某的“項目”多有質疑。他便拉出皮包,拿出一份又一份“項目”的企劃書(也稱“可行性報告”)。而且,他那裏人氣極旺,總有一批又一批的客人為他的種種“項目”而來。

記者認定瞿某便屬於一個“項目掮客”。

據他自己說,他已經走了大半個中國,而且去過香港以及不少東歐國家。他自稱是“玩項目”的,先後十幾次坐過“老總”、“副老總”一類的位置。但結果,他不是在人家把項目搞成功後被置於一旁,就是他難挽敗勢,隻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當問他為什麼有項目有投資卻沒有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時,他隱隱透露:常有為別人牽線別人大獲成功的先例,但不知為什麼自己卻總是厄運不斷。這樣,他總陷於東跑西顛找“項目”、策劃“項目”、出讓“項目”的境遇。

果然,不到三個月,因投資者看不出“項目”的實質突破,除啟動資金外再不肯注入一分錢,股東之間形成尖銳矛盾,代表各個股東的幾個高層之間分崩離析,員工紛紛作鳥獸散。有關債權人先下手為強搬走東西抵債,一個理想中的“股份公司”沒等正式注冊就胎死腹中,那個已吸引近百萬元的“項目”也無人再提起……

瞿某又走了。他說手裏又有一個很好的“項目”,他要用這個“項目”去吸引更大的投資。

項目掮客並非騙子

講瞿某的故事,隻是以他對“項目掮客”的某些個性表現進行解剖。

記者在短短半年中接觸到的“項目掮客”不僅瞿某一人,而是一個為數不算小的群體。

有個北京人章某,幾次找該記者談“項目”,一次一個“項目”,一次代表一個公司。他在北京的大小公司裏人頭之熟,令我歎為觀止。而且,還真能引來“康柏”等知名外資大企業的興趣,其“項目”也決非空穴來風。

還有個香港人蘇某,意在拉內地知名的企業,乃至有來頭的機構做背景,能夠使他到香港去做“二板”。要想聯姻,必要媒人,而他煞費心思百般策劃的“項目”就是“媒人”。

這些“項目掮客”有個共同的特點,大多有較高的學曆,有周旋於上層的經驗,有見了高層人士益發瀟灑自如的基本心理和形象素質,有曆曆可數的成功實例,乃至有知名企業佐以旁證。一些人還具備被大公司或有影響的機構(包括政府部門)認可的身份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