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騙子”,他們的“項目”在一家程度上具備可行基礎。微妙之處在於,對於一些不可行的某些環節,尤其是回收投資和取得市場效益的關鍵環節,他們都會講出非常誘人的現代市場“理念”,講出種種以這些“理念”開拓市場並取得極大成功的中外實例。隻有這樣,才能使投資者被燦爛的市場前景陶醉,肯於為“理念”去荒地上進行實驗投資。並且讓你感到自己是一個英明的市場“戰略家”,是一個能超越比爾·蓋茨的偉大現代商人。
正因為如此,他們大多有成功的先例可以演示。問題是,成功是投資開發和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項目掮客”隻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一進入艱澀的開發時段,他們可能因種種原因已經脫離了合作,又為別的“項目”去奔波了。
項目掮客絕對不是平庸之輩,他們能敲開每一扇陌生的門,能尋找並結識到每一個可以利用的陌生人,並用熱情、懇切,甚至用他們掌握的人際網絡吸引這些人很快和他成為朋友。所以見到項目掮客式的人物你要格外小心,否則你極容易讓他們那些動人的項目和言詞套住。
常打高科技這張牌
據我接觸,圍繞著新興科技產業,尤其是計算機技術應用的開發是這些“項目掮客”皮包裏的主流“項目”。另外,更多的是科技產品開發以及相關“專利”開發的項目。
近幾年,各種經營者都覺出傳統市場不好做了,唯有新興科技產業異軍突起。既然是策劃經營項目,就一定會向市場前景看好的產業傾斜。使投資者首先感到有錢可賺。另外資本市場中在向新興科技產業傾斜。比如,目前國家從金融政策上傾向於向高新科技產業發放貸款;有關基金機構也支持以中小型科研成果做為“項目”,開辦中小型科技型企業。而有實力的經營者,更是對發展科技產業抱有熱情。因此,哪裏有資金存量,哪裏有投資意向,哪裏就會出現“項目掮客”的身影。
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項目掮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經紀人、中介人,他們不僅是為可能的市場開發傳遞信息和介紹合作。他們摸到了“信息經濟”的脈博,勇於進行開發策劃。在這一點上,他們不是中介現成的交易,而是主動介入未來的市場開發。如果合作雙方旗鼓相當,有力量把一個不成熟的“項目”哺育成熟,就可能會在市場舞台上演出一出好戲。但這些項目掮客一般都沒有經營實踐,或者在主觀上太偏執於技術應用的想象,許多“項目”就存在著怎麼想都有市場潛力,一旦做起來卻越做市場越渺茫。
或許這正是由於我們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市場機製還不完善的結果。“項目掮客”也就成為在不成熟的市場土壤中滋生的先天營養不足的小草。
有經濟學者針對中國的“知本家”(知識資本家)風潮乍起,而以北京的幾大科技企業為代表,企業家和企業內的科學家卻出現累累裂痕的現象指出:目前鬧得沸沸揚的“知識經濟”理念,滲透了能否讓中國知識分子發財的傳統觀念,而忽略了知識必須更新,知識必須轉化為能進入市場能做為商品帶來盈利,知識才具備資本的價值,而且,對於知識轉化為資本,我們太迷信那些一夜暴富的發財神話了。以新興科技產業為中心舞台,“項目掮客”的頻頻出台表演,或許正是這種社會因素的驅動。
市場的開發需要項目,更需要精於開發好項目的人才。但是,這首先是以市場的周密調研為基礎,而不是靠拍拍腦門,靈機一動。所以若是見到這樣的“項目掮客”,需要細細考察,千萬別一見鍾情。